名侦探俱乐部

综艺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2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3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4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5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6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3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4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5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6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7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8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19名侦探俱乐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0

详细剧情

芒果TV2017开年重磅自制综艺,《名侦探俱乐部》案件还原+明星幕后记录。

 长篇影评

 1 ) 原来活着,才是一时冲动

     一个烂牛仔,烂中之烂,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干活、扯淡、拿钱、看骑牛(边看边XO)、躲债、回家、喝高、招妹、嗑嗨(边嗑边XO),想想你要是过这样的生活,真不如死了算了,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可能这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与一个基佬握手,他可能这辈子只要有个妞愿意撅屁股他就愿意进去;
     而另一个骚基佬,骚中之骚,他的正常生活本来是:起床、穿丝袜、化浓妆、望蛋兴叹、弄钱去(当然要XX)、逛街、忍受蔑视、派对、嗑嗨(当然要XX),想想你要有这样儿子,你也不想认他,这样的人去对抗FDA,他也一辈子都没想过干这种“无聊事”,他可能这辈子也不会再穿上男人装,他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正常人理解他。
      这样的两种人,生存还是死亡,他们未必没想过。
      病来如山倒,哈哈,没好好玩过的人,才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好好活过,生存还是死亡,也许死掉去了上帝那里,可以幸幸福福的,可是这么死了,特么的不就成全了那些烂人?所以我得成全自己,恶心别人!!
      对于美国越来越多只在乎辞藻与镜头的华而不实的,所谓救赎类电影,这部电影,反而更加用一种平易的方式给人们真正的正能量,其实他们并不在乎是否真的可以战胜命运,战胜大的可怕的机构,那就像《海贼王》里的千阳号,每个人都有梦想,但是重要的不是实现梦想,而是让梦想一直都在!命运,那只是我为了给看扁我的人好看,打官司,我是为了我的朋友,那个基佬朋友!谁都知道,命运,谁战胜得了?那种官司,连审理都不会审理!
      钱,这个字眼体现在了影片的标题上,买卖,对于每个人来说,钱都要有,才能吃得起饭,有得起面子,也许他一开始是为了钱,但是Ray的死,我觉得他已经不在乎钱了,他卖了自己的凯迪拉克,为了两个病人,要知道,他以前连差350块钱都要斤斤计较的!
      最后Eve和Ron坐在一起谈论的“有没有想过重新回到正常生活”
      “正常的生活?它从来都不存在!”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在为没可能活过的另一个人生去奋斗,我想让它存在点价值”
       “它存在的!”
      还记得那一幕,Ron摸摸手枪的扳机,最后还是放弃了,他是猜到后来有掌声在等他,而活下去的吗?
      也许,活着才是一时冲动,可是世界就是这样,我喜欢的骑牛,我母亲的画,我温柔的女人,我难得的朋友,我不是小丑!

 2 ) 无所谓的主旋律

2010年夏天,我在一家医院实习。

     轮转到了检验科,每天坐在无菌箱前,用铁丝环在琼脂培养基上机械地接种样品。有时候一上午能连着画100个培养基,画完了手酸,想快点逃离那些叠成一座座小塔的培养基和数不清的细菌,通常以“老师,我帮您去门诊拿样本”为借口,溜出去玩一会,在往返门诊的路上看看蓝天白云。

     那天只有一瓶血样,外面包着送检者的信息和简单的调查问卷。我拿着那支深红色的试管,一路小跑地回检验科。上楼梯时,眼角瞟到了外面包着的那张纸,“送检目的”用黑色水性笔写着“STD”。我警觉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带手套,然后迅速地把手指换到了我认为试管外面“安全的位置”。然后歪着头看完了整个问卷。

“性别”

-- 男

“婚姻状况”

-- 已婚

“最近三个月内发生过几次婚外性行为?”

-- 4次

“最近一个星期内发生过几次无保护婚外性行为?”

-- 1次



    我心里想,这样的男的,得了艾滋刚刚好。



    周五晚上冲着“艾滋”这一主题,去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先感叹一下马修为了演艾滋病病人而减掉的30磅体重,和杰德瑞怎么也走不出来的疯子情节。男主角罗恩夫是达拉斯牧场的一个普通电工, 住在牧场周围的廉价的活动板房里,他喝酒、吸毒、招妓,或者是,偶尔玩玩斗牛和女人,并且时不时地招惹上警察。

  突然,他被诊断出了艾滋病,医生告诉他,他的人生只有30天可以潇洒了。在翻阅了图书馆的资料后,他想起了一段时间以前的无保护性行为,在发出一声悔恨的怒吼之后,他依然过着痞子的生活,喝酒 、吸毒,一次他在家里看着朋友在和两个姑娘风月的,回头发现,自己离日历上圈出的死期越来越近了。

    他回到了医院,找到当时参与诊断的女医生要求治疗。但当时(1985年)美国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AZT还处于临床试验期。受试者不能决定加入到实验组还是安慰剂组,且不说药物试验失败的可能性,如果罗恩只得到了安慰剂,那结局只有死。罗恩没能成功地加入AZT的药物试验,却买通墨西哥裔护工,拿到被医院丢弃的AZT药片。在吃了几天后,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听护工小哥的建议,罗恩到墨西哥找到一位被美国吊销执照的医生。这位医生的名声在于通过自己的实验,研制出类似后来被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推广的原始鸡尾酒疗法,并且成功延长了很多艾滋病病人的存活时间,在当地小有名气。罗恩自己尝试过之后,打破了医生对于他“只剩30天”的预言。这个单纯的德州牛仔觉得,好方子得大家分享,再加上,抗艾药物也是个不错的商机。他把药品成箱地从墨西哥运回美国,和异装癖同性恋雷蒙开始贩卖药物。在罗恩的俱乐部里,每月付出400美元后即可获得配方经过罗恩改进的鸡尾酒药物。这里插播一则故事,是红姐给我讲过一个睡前故事:80年代末她在北京进修的那一年,医院里会每隔一段时间组织一次病例讨论,由主任医生出题,考察进修医生的诊断能力。有次主任出了道很难的病例,通过病情描述和背景资料,有的小组得出肺炎的结论,有的小组说是血液病,总之没有一个小组给出了主任想要的答案。最后答案揭晓,这个病人,是中国官方报道发现的第一例艾滋病,一个归国不久的博士。在美国,80年代后期正好也是艾滋病开始急剧上升的阶段,由于罗恩药效确实显著,“买家俱乐部”的办公室从简陋的汽车旅馆搬到了一所别墅,还是两位顾客免费提供的。看来,谁也不想等死。

    如果这个故事只被拍成一部抗艾的科教片,那就太浪费了。

    罗恩所出售的药物只能从墨西哥走私过来,或者从日本等地通过医生开处方后非法带进美国。随着“买家俱乐部”的名声逐渐增大,罗恩也惹上了政府的麻烦。而同时,在AZT试验中拿到安慰剂的艾滋患者开始死亡,他们的家属认为试验策划者的行为有悖伦理,对死去的患者不公平,开始了大规模的游行。再加上艾滋高发人群 -- 男性同性恋者的敏感性,眼看艾滋已经从生物医学问题演变成了社会道德问题。难怪本科时,流行病学教授在讲台上问,为什么这些年来,政府更着重于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治疗”艾滋病。这归根到底,还是在给社会治病。

    终于,AZT通过了FDA认证。带着吊瓶的罗恩突然闯进了AZT在达拉斯的新闻发布会,打断了CDC代表的发言。这一幕的出现,让这部片子变成了民间和政府对抗的好戏。看着罗恩在会堂高呼,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的研究。我突然觉得,真是人人都可以做科研。用罗恩手中的药品购买记录,可以做出一部很好的生存分析论文,发个影响因子10以上的文章,接着...接着...改变决策者的思路?

    这学期被选了一门environmental and occpuational health policy,第一次作业就针对要不要限制自来水中的某种物质问题,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老百姓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材料里每一方的代表都面带微笑,可每一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为了我方的利益所辩护。一如一场杀人游戏,政府要保护平民,还要掩饰自己想要拉选票的意图;自来水公司不开心,因为平民的利益不如他们自己的重要;平民们也不开心,因为限制了这种物质之后,自来水的成本会提高,水价也会涨。我弄不懂的是,科研机构在这场游戏里的处于什么立场?发邮件给拥有哈佛智商的教授,回答说,看谁给funding,也看科学家个人立场。从这部电影中看,医院在药物试验里也处于规研机构的位置。女医生想要帮助罗恩,推广他的自制配方,结果被开除了。但是,如果医院领导针对罗恩的药物联系药厂开展研究,也许美国FDA第一支合法的抗艾药物就变成了罗恩的CBT。这场生物医学与社会伦理的两难问题里,几个电影配角稍微地一点想法的改变,就能重写人类抗艾史。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种奇怪的疾病在加州男性同性恋中悄悄传播。一只由几个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组,开始负责调查这种怪病的原因。小组认真分析了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以及总也追寻不到的传染源,之后就有了“人类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有了“AIDS”,有了“艾滋流行病学”,有了“and the band play on”,就是以当年那次调查为原型的小说和电影;还有在emory公共卫生学院,电梯里遇见会依次和大家打招呼的院长James Curran, 当年调查小组的一员。

    曾经在入学典礼的reception 上做过很蠢的一件事。高度紧张状态下和Dean. Curran聊完之后,同学们都蜂拥上来问问题、拍照、要签名,我侧身而退,转身看到一高个老教授、拿着一杯红酒独自站在大厅中央。我上前去打招呼。也许Dean. Curran刚介绍过有关艾滋的研究,自我介绍之后这位教授又说起楼下6层实验室正在研制的艾滋疫苗。我说其实对于艾滋疫苗我一直有个疑惑。教授示意我说来听听。接着我问了当年在安医老吴报告会上没有抢到提问权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艾滋病明明是个社会问题,要通过改善社会风气来控制传播。而我们现在却在做可能助长不正之风的疫苗?

    教授皱了一下眉头,放下酒杯说:你知道我们每年要为艾滋的药物治疗投入多少吗?

    我当时还不太会用英语表达“1千万”这个数,很尴尬地说“one and....seven zero?”

    教授撇了撇嘴,说,远远不止这个数,收起你的想法,要知道,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的行为,都是应该提倡的。

    影片的男配角雷蒙也得到了不少好评。经历了《Mr.Nobody》和《梦之安魂曲》之后,我真想看看Jared演正常人的样子。 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罗恩在与他合作的过程中,转变了对同性恋和娘泡的看法。前几天刷微博,看到“同性婚姻”出现在热门话题里了,本来想跟个贴,看着对话框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中国想要合法同性婚姻,或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连美国也只有部分州开放了同性恋登记。回家前看到一个同性恋朋友在facebook上发的状态挺好玩的。有人说支持同性恋婚姻会鼓励更多的人变成同性恋,不利于社会稳定。她回复说:

    “那《残疾人保护法》就是鼓励大家都成为残疾人了?”

    有次因为“为什么同性恋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个问题问室友,amy姐的解答了我好多年的疑惑:“因为得不到祝福的关系很容易瓦解。只好不停寻找新的寄托。看似是风流成性,其实是无可奈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艾滋病会在男同中间盛行。放眼望去,周围的同性恋者不少,他们也心地善良、努力工作,他们的感情理应得到保护。电影的五分之四处,雷蒙死了,死得很痛苦,不过至少,陪在他旁边的还有他的小gay伙伴。看到他弥留之际对生活的眷念和几天前同性恋朋友痛苦地诉说亲人的离世,我想到了怎么去跟帖“同性婚姻”这条微博主题:“如果有天你突然病了,我可以在你的“家属同意书”上签字;如果有天爱我们的亲人要离开,他也可以安心地看到我一直被你紧紧地牵着手”

    这部电影展现出了社会的很多问题,艾滋、旷工、贫困、毒品、酗酒、娼妓、医疗、政策......以至于看过之后,很难分析出其中的主旋律。也许能借用教授的那句话,只要是为了发人深省,都是应该提倡的。

 3 ) 不是影评

这不是影评啊。

现在看这种没有强大逻辑的片子就很难被抓进去,总是想这也太简单粗暴想当然。何况是在自己有所了解的领域。而且还有不断跳出来的几个月几个月后的字幕。一分一秒迫近死亡的时间才熬人呢,但电影无法表达。所以现实要比这还绝望丑陋上个几百倍吧。

想起去艾滋大会时,一个发布新药物研究成果的演讲里里外外挤满了鸦雀无声的人。那会儿谁跟我说的来着,我们是来瞧个热闹,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救命稻草。我也坐在会场外面。我身边的女士盯着大屏幕,专注于演讲人的嘴一张一合,就那么默默地盯着。

之所以以后研究想做HIV/AIDS这个方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样一种完全没有治愈可能的绝症,能够把人身上所有矫饰的、虚伪的东西全都剥离干净,只剩下面对死期的必需品,只剩下那么专注地盯着。而我对这种生命的本质无限好奇。

就像数学考试还剩五分钟,你瞪着卷子知道自己做不出来最后一题恐怕要挂科,但也只能听时间一会儿缓慢一会儿飞速地爬过去。你失去一科成绩,他们是失去生命。

 4 ) Jared Leto——六年离别 破茧成蝶

    Leto!!!!!奥斯卡最佳男配!!!!Yeah!!!!!TAT虽然完全是众望所归╮(╯▽╰)╭

   攒了一堆颁奖季参赛片没看,现在一部一部地补上来。这部《达拉斯》应该算是为了演员先看的,因为最近的表演类奖项几乎都被这二位包揽了。特别是Jared Leto,带着30 seconds to mars在音乐圈混迹,几乎已经淡出了电影圈,却因为这个独特的角色重回观众视野。对于不了解Jared电影事业的歌迷来说,会以为这是他演的第一部电影,而对于经常在独立电影里看到他的观众来说,会以为30 seconds to mars只是一支演员一时兴起闹着玩的乐队,毕竟连小萝卜头大叔都出过一张叫《The Futurist》的专辑,斯嘉丽·约翰逊操着公鸭嗓还想和Tom Waits大叔的破锣嗓一决高下对吧(没有贬义╮(╯▽╰)╭)~~正是这样吊诡的身份才让Jared更加难以被人定义。

    于是周日晚上没事干,看完了《达拉斯》然后就翻译了这篇Variety最近刊登的对Jared的人物特写专稿。少翻了一段,而且有些注解和吐槽都加在了括号里。没有采用直译,很多地方我自己也做了加工处理。这篇也算是奥斯卡颁奖前的预热吧。

=============================================

   Jared Leto——六年离别 破茧成蝶

   原文:《综艺》杂志(Variety)2014年1月15日刊

   作者:Jenelle Riley(Associate Editor, Features)

   编译:穆迪

    杰拉德•莱托洛杉矶家中的卧室里摆着一口棺木。更奇怪的是,他自己似乎也忘了这东西是从哪弄到手的。“我想应该是从《无姓之人》(2007年由其主演的Sci-fi电影)片场拿走的吧,好吧其实我也不太记得了。”

    这张“棺木之桌”上摆满了几百本书,从经典的荷马史诗《奥德赛》到史蒂芬•金的惊悚小说,应有尽有。

    莱托不仅对书籍有着不拘一格的品味,同时他家中还摆满了从世界各地收集的独特艺术品(包括一座受电影《发条橙》启发创作的当代雕塑),这些收藏也正说明:他们的主人并不太容易被定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主演马修•麦康纳在第一次见到莱托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事实:“我觉得我遇上了一个‘行为艺术家’(or表演艺术家),你不能把他简单定义为一个演员或者是歌手,他就是一个表演者,不管他表演的是现实还是虚幻,或者是一场摇滚Live。而且他很有想法,也很努力,并且能很快融入电影的情境当中。”

    到2013年为止,莱托已经6年没有登上过大银幕了。当然,在这6年间,这位现年42岁的艺术家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他的乐队“30秒去火星”(30 Seconds to Mars)上。
   
    从《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以来,莱托饰演的Rayon已经为他赢得了无数叫好声。这是一个最后死于艾滋病的异装癖同性恋角色,莱托为了饰演Rayon甚至将体重骤减到了114磅(约52公斤),但这次表演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外貌和体型的变化。

    Rayon是一个女性化的、极具挑逗性和热情的角色,他并不因为自己特殊的身份而恐惧和Ron Woodruff(麦康纳饰演的主人公,Rayon的工作伙伴)面对面对峙,相反,他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Ron的尊重。莱托演出了一个被困在男性躯体中的女性的灵魂,特别是当你看到电影中Rayon脱去女装换上西服向他的父亲求助的那场戏时,包裹在那件西服之下的莱托的身体表现出了极强烈的违和与不安。

   这个角色最近又为他赢得了一座金球奖的最佳男配角奖杯(up to date:近期公布的美国演员工会奖,又一座最佳男配角奖杯),在这个颁奖季里,他已经赢得了一打各式各样的奖杯。

   然而,在金球奖提名揭晓前一周,莱托都不敢预期自己有获奖的机会,“哦,今年我真的是匹黑马。除非迫不得已,他们可从来不会向我抛出橄榄枝”,他笑着说,虽然这并不完全是在开玩笑:“我一直都有这种感觉,甚至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只是个局外人。”所以尽管他最终赢得了金球奖,在后台采访的时候他还是很谦逊地说:“Well,显然我根本就没有准备获奖感言。”

    在16日揭晓的奥斯卡提名中,莱托不出意外地位列最佳男配角名单中。各方舆论也都普遍看好莱托。但是对莱托个人而言,这些成绩最终证明他的电影和观众产生了共鸣。“我之前参演了很多小成本电影,它们有时候对观众并不是太奏效。但是当这些小成本发挥出能量的时候,这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

    在电影工业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莱托当然知道拍不拍得出好电影是怎么回事。莱托和他的哥哥Shannon(同时也是乐队30 Seconds to Mars的鼓手)由他们的艺术家妈妈Constance在路易斯安那州抚养长大。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梦想成为电影人。但在1992年,他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辍学搬到了洛杉矶,“我当时很单纯地觉得,如果我能先当好演员,那之后肯定能得到当导演的机会。”回想起这段往事,他不禁失笑。

      对很多人来说,对莱托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1994年的美剧《我所谓的生活》里的坏男孩Jordan Catalano上,这部剧也开启了他作为演员的职业生涯。当然之后各种花边新闻也应声而来,包括他曾经和卡梅隆•迪亚茨、斯嘉丽•约翰逊的高调恋情。之后,在各种银幕佳作中他也贡献了一些难忘的瞬间,比如《美国精神病人》(酱油)、《梦之安魂曲》(主演),还有和大卫•芬奇合作的两部电影(《搏击俱乐部》(酱油)和《战栗空间》(酱油))、泰伦斯•马利克执导的《细细的红线》(酱油)等等;也有一些不太明智的选择,比如参演奥利弗•斯通执导的恶评如潮的《亚历山大大帝》(男配,大帝美丽的爱人¯﹃¯),当然还有一些很难找到观众的小成本电影,比如《第27章》(主演,holy shit胖的连他妈都不认识了好么),在这部电影里他为了饰演刺杀列侬的凶手大卫•查普曼一度增肥了60磅。
  
     “我大部分时间都在演一些独立小成本电影,但这些电影很容易让人心力憔悴。”莱托承认:“在饰演这些角色的时候你不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你将自己全情投入在里面,可是最后这些努力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很容易让自己受到精神和内心的双重打击。”

      或许这份“心碎的感觉”也正是莱托在《无姓之人》(主演,且角色跨度极大,但剧本所限重点不在演员身上)之后息影的原因之一。在这部美丽而怪异的Sci-fi电影中,莱托几乎从主人公的少年时代演到了118岁。在这之后,莱托全情投入到了自己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中,不仅担任主唱,同时也负责除了鼓手之外的所有事务(因为鼓手是他哥,Jared几乎包办了乐曲编写、MV拍摄脚本,当然有时候自己还做导演、吉他、贝斯、键盘等等所有的编配任务……)。

    30 Seconds to Mars并不是那种演员一时兴起摆弄的业余队伍,在这短短几年间,乐队取得了口碑和市场的巨大成功,“这一点不仅让我自己很吃惊,而且也震惊了很多人”莱托坦言。在创作了一系列热门单曲之后(比如《Kings and Queens》、《This is War》),乐队至今唱片销量已超过1000万。对此,莱托表示:“我一边巡演一边制作新专辑,当然我同时还执导一些乐队的MV和广告片,我们从未预期过这些成功,这是你以前做梦不敢去想的事情,因为甚至连这些幻想你都觉得它未必是正确的。”

     但其实最终让莱托决定离开大银幕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生活使然”。莱托解释道:“我之前和导演泰伦斯•马利克谈起过这件事,他可是一下子从电影圈消失了20年(注:泰伦斯1978年拍摄完《天堂之日》之后便移居法国,消失在银幕前20年之久,1998年以《细细的红线》回归,2011年《生命之树》虽获戛纳金棕榈,但拍摄手法引来各方争议,毁誉参半)。他对我说‘生命中这些事也就是这么自然发生的。’他不停地创作,但有一天他突然不想写了,就这样放下了笔,然后20年就这么过去了。”

     说到这里,莱托特别提到了他在CAA的经纪人Mick Sullivan和Jim Toth,他说:“他们耐心的等待就值得一座奖杯的嘉奖,即使连续6年赚不到一分钱,他们还是对我不离不弃,这在好莱坞就是一种信任的表现。”当然CAA还负责他乐队的唱片订购和演唱会事宜,“我想他们都非常高兴”,莱托补充道。

    莱托坚信,也正是这段银幕上的断裂期使他蜕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演员:“我想我应该离开一段时间,为了再度出现的时候有话可说。”当他第一次看到《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时,就被Rayon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住了,“我对自己说‘就让我来演这部电影吧,顺便看看我是不是还残留着演员的因子。这是否又会成为一次滑铁卢呢?我是否还要经历一次心碎的体验呢?’这就像恋爱男女常说的那样:让我看看我是否还有再爱的能力。”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几乎是从10年前就开始筹划了,但由于题材过于敏感,而且经历了导演和演员等等各种变动迟迟无法开拍,最终敲定了导演Jean-marc Vallee(《爱疯狂》、《年轻的维多利亚》)和主演麦康纳,Rayon的角色其实最初选定的演员是盖尔•加西亚•贝纳尔(o(╯□╰)o这太震惊了,但是也不出意料,参见《不良教育》),但他在开拍前不久宣布退出。而离开拍时间仅剩几周的时候,负责选角的Rich Delia忽然想到了莱托。

      “我们认为,虽然莱托这几年一直专注于音乐,但如果说谁想用一个角色来回归电影圈,那Rayon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角色,而莱托肯定能透过他怪异的装束看到这个角色内心真正的魅力和坚韧的品格。”

      就这样,导演Vallee通过Skype对莱托进行了试镜。当时莱托还和乐队在德国巡演途中,而莱托给了导演一个巨大的惊喜——当Vallee打开视频对话框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已经入戏了的Jared Leto,他穿着女人的衣服,画着浓妆,“我们就这样进行了将近半小时的对话。我以为他就打算在5分钟之内结束表演,但实际上,他当时就已经在我眼前创造了Rayon这个人物。”

  莱托回忆起这段试镜时说:“我记得当时我涂了口红,专门穿了一件粉色的毛衣,把领口拉低露出肩膀坐在电脑前,然后就看到了导演目瞪口呆的表情。”

   导演Vallee也承认当时确实惊呆了,“他当时那副神情甚至击中了我。他对我说‘哦,亲爱的Jean-Marc,我好爱你的声音和你的眼睛,你是那么有男人味儿’。”导演切断视频电话之后马上就给制片人和麦康纳打了电话,兴奋地宣布“我想我们找到合适的人选了”。

    其实Rayon这个角色最初的设定更像是一个妖艳的变装皇后,但是莱托更倾向于把他理解成一个内心被生理性别困扰的角色。导演Vallee则说:“每次他出镜的时候,我都会说,好吧,天啊,你真是太性感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莱托第一次在电影拍摄启动后才开始接触剧本的作品,他承认在开拍之前他根本没有看到剧本。而且也并不像有些演员在获奖之后疯狂接片,莱托在这一点上显得非常淡定,他说:“我并不是那种积极主动的类型。”

   但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莱托现在又不得不开始纠正歌迷们对他的错误认知了,“有些人以为《达拉斯》是我演的第一部电影,他们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音乐人去努力找到了一份演员的兼职工作。”o(╯□╰)o

    在未来的两年内,莱托将计划执导一部电影,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的项目正在洽谈中,当问及他是否还会接着演戏时,莱托说“当然”,少许停顿之后,他补充道:“但它必须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汇集着天才的导演和演员,有着无可挑剔的剧本和出彩的角色,这都是参考的必要条件。当这些元素具备的时候,我想我肯定不会拒绝。”

    【完】

=====================================================
PS:关于乐队与跨界的5件事

1.电影圈里热衷于“折腾”自己容貌和体型的演员不只有克里斯蒂安·贝尔,Leto有过之无不及→_→作死程度堪称“破相界”的安藤政信o(╯□╰)o近期做客《Ellen Show》的时候调侃当年增肥60磅主演的《第27章》大概也就27个人看过⊙▽⊙。

2.快男华晨宇最初“震惊”评委改编的那首《The Kill》原唱就是Leto的乐队30 Seconds to Mars。这首歌也是乐队的热门单曲。

3.乐队每一首单曲的MV都可以当成一段短片。《The Kill》的MV是向由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由库布里克导演的《闪灵》的致敬。单曲《From Yesterday》在中国横店拍摄,部分灵感来源于贝托鲁奇的名作《末代皇帝》。新单曲《City of Angels》的MV长达11分钟,加入了各路大牌的采访纪实,其中包括莱托的好友付兰兰,还有侃爷,林赛罗汉,朱丽叶特·刘易斯等等。这首歌的不插电版本也被收录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原声带中。

4.2013年,美国宇航局将30 Seconds To Mars乐队新专辑《LOVE LUST FAITH + DREAMS》的第一单曲《Up In The Air》发射进入了太空。

5.去年的新专辑封面由英国饱受争议且身价最高的当代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操刀设计。单曲《Up In the Air》MV中同样有其参与并融入相关风格符号。

 5 ) 在颠簸不堪的牛背上紧握生命的缰绳

     看看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来托在出演《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前后的对比照片,你会知道什么叫做用生命在演戏。笔者在看完整部影片查看演职表时,才惊讶的发现主角罗恩伍德鲁夫的扮演者竟然是自己熟悉的马修麦康纳!枯槁变形的身躯让原本健硕的马修麦康纳已然面目全非,同样杰瑞德在此片中的变化也让人吃惊,不过他与杰瑞德对此片的牺牲,最终没有白费,他们俩自我摧残式的高超演技,撑起了一部优秀电影的脊梁。《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群徘徊在生死线的AIDS患者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争取对自身更大治疗权所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影片从80年代中后期AIDS逐渐开始在美国蔓延讲起,以较为粗粝硬派、充分发挥演员主动性的叙事精神讲诉了一个人在求生过程中与命运、社会抗争所产生的巨大转变与生存状态。

   影片精神中最为出色的地方便是在处理这个痛苦的故事时,用较为收敛与硬派的姿态赋予了整部影片不一样的人文关怀,它没有以局外人同情怜悯的姿态来看待苦难、渲染痛苦,而是以平常、潇洒自如的融入姿态来讲述这个不那么平常的故事,这虽然导致了影片的剧情较为稀松,但是故事中几位主要角色极高素质的表演却大大弥补了这点,麦康纳与来托自我毁灭式的高超演技让这部影片真正成为了关注于人本身的故事,用潇洒自如的态度面对绝症,也让这个故事更为举重若轻,在于生存抗争的时候能保持这种姿态,什么都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配角来托的表演丝毫不逊于麦康纳,他所演绎的异装癖角色在一定层面上会比罗恩这个角色更加的复杂,罗恩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是牛仔的一种粗粝与硬派,比较粗线条,而罗恩则更加“妩媚”,多重身份的覆盖和自身身份的挣扎会使得其性格更复杂一点,来托的演技即使在高手如云的入围男配中,也能算得上是翘楚。罗恩的变化也是影片中的非常显著的一点,从最初纵欲不羁的牛仔混混,到最后的人quan斗士,罗恩最大的转变不仅仅是社会身份上的转变,更让人感怀的是偏见的消失,从最初对同性恋的排斥,对AIDS的偏见,到最后的尊重与理解,罗恩为Rayon的大打出手表现了这一点,他自身的经历和与特殊群体的长期相处,让他看到这些他之前排斥的群体也只是和他一样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而已,而在与绝症抗争的路上,他们都是站在一条战线上的弱势群体,而牛仔天生的硬派和不愿屈服,让他站在了这群人的最前面,成为了一名不屈的斗士。

   从罗恩最初的心迹上来看,从事药贩子生意最初无非是为了牟利,而在广泛接触这个群体与药品制度后,看到不合理制度对此群体求生的阻碍,罗恩天生的不屈劲头让他成为了为人quan抗争的一名斗士,Rayon的死加剧了罗恩的斗争,从最初与医院的抗争,到最后与GOV、制度的抗争,罗恩拯救的不仅仅是更多的患者,拯救的也是他自己。这种被求生所逼迫出来的意志与群体给他的责任感,拯救了这个曾经苍白的灵魂。

   制度总是慢于现实情况的,当制度与生命在赛跑的时候,孰轻孰重让我想起了一个伊索寓言:一只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人问猎犬为什么追不上兔子,猎犬说兔子是为了生命在奔跑,而我追它只是为了饱餐一顿。这个故事形象的说明了影片中制度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罗恩就是那只使劲奔跑的兔子,生命的坚韧与不屈的抗争,最终罗恩为自己争取了近7年,他因为有了他们的抗争,未来的这个群体获得到了更长久的生命,片头片尾的两段斗牛戏的照映,是头尾的结构照映,同时是一种质上的不同,片头的斗牛戏,罗恩在斗牛场的角落纵欲,与这危险充满荷尔蒙的斗牛画面产生的蒙太奇,象征的是一种原始本能的放任与肉欲血腥感官对麻木灵魂的刺激,这是当初的罗恩,一个纵欲的苍白灵魂。而片尾的斗牛,却完全拥有不一样的含义,它给出的意味是一种坚韧与不屈,颠簸的牛背随时可以把你甩下摔得粉碎,就像罗恩那脆弱的生命一样,而在如牛背上颠簸不堪的生命轨迹中,谁坚持得更久,谁抗争的越不屈,谁就是真正的斗士,这是最后的罗恩,一个为生命不断抗争的斗士。两端斗牛戏意义的截然不同,正是罗恩的巨大转变过程,此番深意,不禁让人感怀。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来托充满生命力的表演,足以赢得所有人的敬意,正是他们可敬的表演和无畏的付出,让我们知道在这颠簸不堪的生命中,始终会有不屈者紧紧的握住生命的缰绳,直到最后一刻。

 6 ) 马修.麦康纳——从花瓶到英雄的华丽转型

初识马修.麦康纳是通过一部叫《杀手乔》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他扮演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臭流氓,也正是这个流氓让我看见了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男人。麦康纳的演艺生涯开始于九十年代,和很多演员不同,他最初是因为生活上的窘迫才放弃了自己成为律师的梦想走上了演艺生涯。在他早期的电影中,似乎没有太令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在《德州电锯杀人狂4》中和蕾妮.泽尔维格的对手戏并没有让他得到太多的赞誉,而这部电影被后来崛起的《电锯惊魂》系列逐渐取代。《德州电锯杀人狂4》是一部重拍片,影片本身的质量可以说是粗制滥造,但是这部电影在麦康纳的整个演艺生涯中确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真正让马修.麦康纳成为荧幕万人迷的两部电影是《小镇疑云》和《杀戮时刻》,在《杀戮时刻》麦康纳扮演了一位年轻的律师,这也弥补了自己曾经想成为而没有成为律师的遗憾。

在麦康纳早期的电影中,他给我的感觉就是神经质,总有一种无拘无束的随性和自信之感,这样的男人自然是镁光灯下的宠儿。如果不是今年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我可能会忽略这个男人更久。说实话,《杀手乔》看完之后,我对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有些反感,整个剧情的设置带着邪恶和猥亵的感觉,尤其是麦康纳和朱诺·坦普尔在影片中的关系让人不适应,这也导致我对麦康纳的印象不佳,但是对他的演技却在心里进行了肯定。我喜欢镜头中的流氓,因为他们的身上的邪恶总是带着一些戏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性格上更加饱满,容易让人记住,而且这样的流氓角色总是能够让人眼前一亮。

最近几日,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麦康纳早期的作品,他最肤浅的表演应该是在2005年至2011年之间,这段时间他的作品总是带着邪气的浪子形象,角色缺乏深度和广度,就电影来说大多是都市浪漫喜剧之流。这类电影不是说不好,只是让麦康纳在演技上大打了折扣,或许每个演员都有这么一段时间,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不够准确,对剧本的选择上比较盲目等等。

2011年,《林肯律师》的出现,麦康纳让影迷看见了厚积而薄发的沉淀,在阔别了荧幕两年之久,这部电影无疑成为麦康纳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泰晤士报》在形容马修·麦康纳在《林肯律师》中的表演时说道:“混在浪漫喜剧片世界里碌碌无为多年之后,麦康纳终于找到了他的‘救赎’。”该片根据迈克尔·康纳利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在麦康纳过去的电影中,很少有符合荧幕形象和深度的角色,在本片中,麦康纳塑造的律师立体感十足,也成为影片中最大的亮点。

《污泥》的出现,让我对麦康纳有了更多的了解,整部电影的感觉和他童年时候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导演杰夫·尼克尔斯在发布会上毫不夸张的说“马修·麦康纳应该就是那个男人,这个故事我为他而写。”在影片中,麦康纳扮演了一位叫做“mud”的逃犯,他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又独特的个性,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麦康纳在明星,诗人和浪子之间游刃有余的转变。

从《林肯律师》中的正直,睿智到《杀手乔》中的邪气,猥琐,麦康纳后来的电影似乎一直在属于自己的定位,每一个角色都极尽爆发力和亮点,每一次的出现都堪称惊艳,然而最使人难忘的应该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在看这部电影以前,我大致看了下剧情介绍,对改编自真实的电影我一直不太喜欢,总是觉得电影在对真实事件或者真实人物进行影视化处理的时候总是会失真,难以达到自己心中想要的效果。对《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映像依然如此,后来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对整部电影可以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尤其是男主马修.麦康纳和男配杰瑞德·莱托的表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马修麦康纳的演艺生涯一样经历过诸多的磨难,电影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整部影片的话题主要是艾滋病患者和同性恋者,编剧之一梅利莎·华莱克(Melisa Wallack)大约在 20 年前就开始在好莱坞寻找拍摄机会,布拉德皮特和瑞恩高斯林也是“伍德鲁夫先生”的候选人,但是最终依然不了了之。因为题材的问题,剧本前后被拒绝了137次,直到马修麦康纳为剧本争取到了六百万美元的投资之后,该部电影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电影从拍摄到杀青总共不过一个月的拍摄周期,而麦康纳为了这个角色却花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来减重,当他以一副瘦骨嶙峋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彻头彻尾的颠覆,无疑让“伍德鲁夫先生”活了起来。麦康纳事后说:“伍德鲁夫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既是流氓,又是英雄。他的所作所为能打动人心。我认为从这个人的角度处理艾滋病题材是很好的方式,其他相同题材的影片往往没有这种情绪。更不用说它包含的深刻意义——它不是一部主旋律的说教电影,因此它的意义更丰富。”

“你越是长大,他们就会强加给你越多的规矩。但你一定要努力生活,兄弟,努力生活。”这是《年少轻狂》中的台词,也是麦康纳最真实的写照。经历过人生低谷的他,现在更懂得如何来运用自身的魅力,曾经的花瓶现在也已经成为奥斯卡影帝,他用自己的实力对那些怀疑他演技和人生的人进行有力的反击。

 短评

绝症不可怕,绝望才可怕。绝育不算难,绝欲才叫难。

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这种题材也可以这么励志,美国人真的够了!

8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药贩子的故事”只是个吸引人的题材,其实这部电影和去年的《瘟疫求生指南》一样,描绘了80年代的美国,多数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还未合法的时候,病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LGBT群体的状态(还是用一个非常直的直男的故事来说的)。电影的开头非常好(后面再主次分明点就更好了),演员们非常勇敢。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本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杰瑞德·莱托的那一句:“I don't wanna die”那种在垂死边缘挣扎的痛苦蔓延了整个电影,原来再堕落的人也有求生的欲望,而且他们比我们更痛苦,因为他们用玩世不恭来伪装自己。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他们值得一尊奥斯卡,直接五星送上!

15分钟前
  • Ron Chan
  • 力荐

男主、男配演技都破表了。上次见马修.麦康纳还是<林肯律师>里那个拉轰的帅叔,又屌又骚包,这部就眼窝眍䁖、腮帮塌陷、瘦到脱形的战艾斗士了。最诗意,是万千黄蝶绕身飞舞那一幕,如幻似真。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就是紧紧攥住意志力的缰绳,制服那头蹦跶公牛,尽量不从牛背颠下,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1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瘟疫求生指南》的剧情版延伸,配合那个纪录片,将会了解他们的更多困难。这种正邪分明的片子虽然简单,但看起来很过瘾,两位男演员的努力让这部片子更有魅力。有几处细节很棒。比如超市遭遇旧同事,一场戏就把男主的立场和两位演员的关系转变都带出来了。杰瑞德·莱托比很多女演员都有魅力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没有特别的惊喜,但耐看啊。演员没得说,大卫·O·拉塞尔应该好好观摩。看到杰瑞德·莱托投向马修·麦康纳的蓝眼睛,才想起来就是《梦之安魂曲》海报上的那双眼睛。

2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艾滋是那头无法驯服的野牛,骑上它掉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很好的比喻。

29分钟前
  • 走马
  • 推荐

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说正事,这热血抗艾片真是百年难遇地好啊,仔细想想,能把life outweighs money这种俗道理包在热血的外衣下讲得这么动情深刻。fuck yea cowboy!!!!

3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很不错的艾滋题材电影,同时涉及大量LGBT话题,本以为马修·麦康纳瘦成柴骨的奥斯卡级演技才是重点,但却是杰瑞德·莱托妖娆迷人的易装表演抢走风头惊艳全场。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他们两不拿小金人真是没天理。现在打赌,2014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或最佳男配,他们至少一个,若没得奖我吃键盘,上图。立此为据!!8.6(PS:键盘君终于舒了一口气,2014-3-3。= =!)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生动再现了80年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维权运动。从患者到药贩子本身就很励志,更何况他们对内不放弃生命、消除内部偏见;对外利大于弊的走私药与弊大于利的药监局之间相抗衡,温暖有力。两位演员真是用生命在演戏啊,用演技撑满全片!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剧情很平淡,几位演员奉献了他们人生最精彩的表演,不知道马修是怎么样把自己那张帅脸变成电影里那副纵欲过度的屌丝样的,再让我感慨一下演员这个职业太不容易了…我家少爷今年不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我就自宫!我就自!宫!我话放在这儿了学院不举的老头们你们看着办吧!【谁管你﹁_﹁

49分钟前
  • 小小鱼
  • 推荐

jared太屌了 T.T

54分钟前
  • April
  • 推荐

杰瑞德莱托必须最佳男配!演技好到发指!好到让人挠墙发指!马修麦康纳演技也好到爆,尤其是去墨西哥之前趴在方向盘上干嚎那一段,跪求两人冲击奥斯卡。一个沉重题材的电影却毫不伤感,最具震撼力量的是人性的真实,很难讨人喜欢的角色却让人充满敬意。PS:影片中段叙事节奏欠功力,五星是私心

55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用最轻松的态度拍出了最沉重的题材,完全不加煽情的感染人心。男演员们演技都大发了,今年Jared Leto不拿最佳男配我特么就撕逼!!!!

6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满眼都是演技的片子,编导的功力都放在了两位戏霸身上了,一个皮包骨,一个异装癖,不是剧本给了他们多少戏肉,剧本多么偏袒他们,真的是这俩戏霸在用生命来演戏。其实这个从非法走私药物逐步到为人权抗争的故事本就很精彩,如今在两位戏霸面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他俩的神演技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只看马修迈康纳的演技就已经值得了,更何况剧本也还算出色。一个人的斗争和一群人的斗争。片子积极向上。美国这类电影有一个本事,可以把一切道德高地转化为一个个合理的细节。为自己活着、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客观上拯救了一群人。只为私欲却成为了公德。除了女医生那条线索有些煽情,其他都还好。

1小时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纯剧情拍到这份上值了 男主男配的演技真心狂赞!

1小时前
  • Fran
  • 推荐

一流的表演,除口音尚可辨识,麦康纳已经完全成为了剧中人,Leto的表现也非常惊人,值得敬佩。平凡人在不平凡的状态下做出了超凡的选择,一个混混到民权斗士的转变之路,人终于超越了疾病。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