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

大陆剧大陆2020

主演:张鲁一,段奕宏,李乃文,朱珠,辛柏青,邬君梅,尤勇智,李洪涛,王庆祥,陈米麒,李卓钊,刘钧,蒋毅,高玉庆,高姝瑶,黄小戈,赵昕,赵正阳,王超,郑楚一,陈之辉,臧金生,尹铸胜,李浩轩,孟召重,李欣泽,谢宁

导演:延艺

播放地址

 剧照

大秦赋 剧照 NO.1大秦赋 剧照 NO.2大秦赋 剧照 NO.3大秦赋 剧照 NO.4大秦赋 剧照 NO.5大秦赋 剧照 NO.6大秦赋 剧照 NO.13大秦赋 剧照 NO.14大秦赋 剧照 NO.15大秦赋 剧照 NO.16大秦赋 剧照 NO.17大秦赋 剧照 NO.18大秦赋 剧照 NO.19大秦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4 08:54

详细剧情

  剧集讲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吕不韦、李斯、王翦等的辅佐下平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故事。  战国晚期,纷乱五百余年的华夏大地仍战火不息、 生灵涂炭。彼时六国势弱、秦国独强,天下统一之势渐显。巨商吕不韦携时在赵国为质的嬴异人逃归秦国,幼小的始 皇帝嬴政被弃留邯郸,屡遭生死劫难,也目睹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与绝望,心中天下凝一之志由此而生。此后嬴政归秦,在咸阳政治漩涡中经历精神阵痛,蜕变成一个真正王者。为抓住一统天下的时机和力量,实现一统天下的理想抱负,精心谋划,暗中行动,终于平定嫪毐之乱,亲政,罢相,收复王权。此后又铲除宗室复辟势力,为东出灭国扫清障碍。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一班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扫灭六国,建立起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

 长篇影评

 1 ) 看大秦赋之后

从裂变到崛起,一曲秦风,一首无衣。让人荡气回肠。到了大秦赋,他就像腐桔,外表光鲜,内里破絮。演员无一选对。资本腐朽人心。这不就像一统天下的秦国吗。从裂变,崛起,统一,直至了灭亡。为什么,因为早已忘却初心,忘却了纠纠老秦,共赴国难。忘却了五百年前,秦人从河西,以血为战,创立的巍巍大秦,忘却了创作者的初心。前三部是艺术品,它古朴,厚重,引人入胜。终章却是商品,它新鲜,轻灵,却如过眼云烟,资本将腐桔刷上新漆,观众将霉味留在心中,但真的合适们,大秦赋代表了资本对影视的危害,他腐朽了创作着的初心,像上海堡垒,小时代,同时也提醒了创作者,只要华丽,只要演员俊美,就算念一二三四,作左右东西。就能赚钱,谁还管观众能不能看,好不好看。这是劣币驱赶良币,人们总是喜欢华美的东西,燕云台,孤芳不自赏,那么多人看,而最初看大明,大秦,只有几千人才看,几百人才知。观众说没好剧,可最初又有多少人看呢,大明王朝,大秦帝国,最初无人问津,收视率甚至不如青春脑残剧,大明王朝的监制欧阳长林,最终去拍偶像剧了,而在偶像剧之后,谁又想起大明王朝了呢,他们忙着对艺术的敬畏,精益求精,从未放弃追求,立求为观众带来一部好剧一部好片,但观众给了主创者最后一击,既然你不看,我为什么还要拍呢?观众总是吐槽烂片,但你不看,烂片怎能卖的出去,怎能赚钱。怎么会有上亿的烂片,数千万的片酬。最终观众在被烂片伤透了寒心了,才想起好片的好,浮华随时可以抛弃你,只有品德伴你一生。不要让那此拍好剧,追求艺术的创作人,再次伤心。多看好剧,所以,请多给那些有良心的主创者,一些支持。

 2 ) 剧情严重注水,节奏太拖踏

看了前6集,剧情实在是拖踏,严重注水。主要人员吕不韦,赵姬,平原君,演得实在不好,完全没演技。

最主要剧情太拖踏!!!!为了凑节数赚钱????

作为历史正剧,不断地暗示观众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难道后面还要再为此加入大量八卦的宫廷戏?这还叫历史正剧?

剧情已经严重的拖沓和如此之慢呢,但是还出现很多断档和说不明白以及前后衔接不上的地方。这是几个意思?

------------------------------------------------------------

更新1:有人说一星打的太低了,仔细想想一星确实是有点低,所以说把星级改成三星。

更新2:有人说段奕宏还没有演技的话,那没有什么演员可以称得上是有演技的演员了。这点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认为一个演员演戏演的好不好,主要看戏里的这个角色他刻画的好不好,而不是说看他以前的作品演技好不好。陈道明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有演技的演员了,但是在好多的戏里面,他的角色刻画的一样相当的烂。非常抱歉的是段奕宏所饰演的吕不韦,至少在前6集当中,我看不到一个“红顶商人”,一个以政治赌注作为自己一辈子最大筹码的商人的形象,看不到一个作为《吕氏春秋》的编者应有的史学风范,更看不到商界运作精明与政界权谋无双的形象。

更新3:剧情注水、节奏太拖沓,不是历史正剧的理由,历史正剧也可以很紧凑,也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参考一下前三部。

更新4:如果我愿意继续看下去的话,我会来做进一步的更新,或许后面他们演的都很好的节奏,剧情都很好,那也说不定啊。

------------------------------------------------------------ 看完13集更新:

1.华阳夫人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除了宫斗而刻意为之,看不出其他任何作用。更要命的是这宫斗讲得也是水得一塌糊涂,甚至是连最后的失败也败得莫名其妙,过于儿戏。

2.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秦始皇嬴政居然要跟吕不韦私奔,请问剧情还可以更狗血一点吗?你有看过比这更狗血的剧吗?还历史正剧?????我呸死。父子二人检阅军队的那一镜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搞基时。无法直视。

3.段奕宏已经演得如此之烂了,或许张鲁一还有看头呢?这是唯一让我从第6集看到第13集的动力。遗憾的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张鲁一演得更烂。我都看得出,通篇都在硬背台词。这是在表演还是在背台词呢?

 3 ) 其实问题根本没出在演员的年龄上

(风险提示:以下纯吐槽,一切建立在剧情不行啥都白瞎的立场上,不喜别看。)

开着二倍速看到16集,同事问为什么觉得不行还在看,无言以对,实在是有苦难言。从大学开始,大秦前三部每部都刷过至少两遍,从这个系列开始喜欢秦,开始去认真了解这段历史,大秦系列实在是情怀所在,但凡有一些好剧的迹象,我都愿意把这部大秦赋看完。

可惜,实在是不太行。服化道美则美矣,女性角色的妆真的不是现代影楼穿越过来的吗,高曝光下每个演员脸上硬画的“兵马俑”阴影,总在提醒着观众“你看我们这妆化的,够老秦吧!”弹幕不断有人在说某某人简直像是刚从秦俑坑挖出来一样,可一群画得灰头土脸的人穿着精致崭新的衣服,站在干净宽阔的大殿上和没啥尘土的马路上,再配上古不古今不今的台词,太违和了。

我一直认为,只有当剧情和人物立得住的时候,细节的精致才是值得夸赞的,而这部剧明显本末倒置。且不说这部号称正剧的大作,剧情和人物有多少与正史背道而驰的地方,疯狂暗示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把自己人华阳太后写成宫斗大反派,嬴政对老爹赢异人心怀芥蒂(但是竟然对剧情里出主意哄骗赢异人抛妻弃子的吕不韦心悦诚服?),我是可以接受正剧与历史有不符之处的,然而就算是在现有剧情线下,人物智商时而上线时而下线,前一个镜头还在深明大义,下一镜秒变稚子,上一集还在运筹帷幄老谋深算,下一集直接就无兵权也敢搞宫变了,剧情逻辑混乱,人物人设也实在凌乱,最大的观感是,原来所有角色都只是服务于剧情发展的工具人,而剧情,大概没啥剧情和逻辑可言,全靠不知从什么“观众最爱的古装剧套路”中得来的意淫。

确实,整个剧都在透露着低智和对观众的轻蔑。

跟前几部比,这部的台词真没眼看,都不是文言还是白话的问题,对白信息量极低,思维简单直接,仿佛小学生作文。稷下学宫里的荀子,引导学生论政,只会引背些中学语文课本上有道理而在剧中无意义的话,一群士子分析起时局,什么也说不出。无法不怀念裂变时候的论道,不怀念纵横里面对时局深入浅出的解析。

再则,六国处理上,国君昏聩无能懒政到底,能人不用,全无优点。知道要塑造秦的顺天承命,但这么脸谱化其他国家,真的合适吗?昨晚实在难受,回去看了纵横,一集不到的篇幅就把秦庭矛盾和几个主要国家的优劣形势交代得清楚,看完感觉更难受了。

开局的长篇宫斗(政斗?)大概是宫斗剧看多了,真觉得立个王,都不用顾及朝堂上各个派系的盘根错节和争斗的,后宫施个压干干政就能搞定,一个剧情设定里既无军权又无相权跟宗室关系也没多密切、背后只有废物阳泉君的华阳太后,说两句话下几个令,竟然也能闹出甘龙乱政的效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哦,说到历史上真正的反派夏太后,或许可以给一直在问“夏太后出宫之后就没影了吗”的朋友们提一句,百官和嬴政准备出发去救赢异人的时候,旁边似乎站了一个看着像夏太后的人,后边就再也没看到过了。大概剪辑觉着,像其他许多前言不搭后语的镜头一样,随便交代一下,观众自己就能脑补夏太后出了宫通知了吕不韦完成使命之后就坐观政儿逃出救王的情节了吧!

更别说一出场就让人出戏的赵姬。一开始我还只觉得是演员演得拉垮,念台词一股现代京腔,后来宫变一段,镜头硬要暗示赵姬和嬴傒,突然就明白可能并不只是演员的锅,大概还有导演不知道在想啥乌七八糟的原因在了。同样是淫荡专权的太后,看看人家芈八子咋演咋拍的啊摔。

说来说去,嬴政演员40多演13也无妨,只要人物和剧情逻辑立得住,看着不出戏。可惜正如许多评论都在嘲的“我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和“不要做个连自己生父都不知道的畜生”,后来即位之初被吕不韦一句为王者抓大放小即可就给架空了的迷惑情节,还有毫无气质的仪态、瞪眼绞嘴大吼大叫的演技,秦王被演成了一个懦弱痴傻之辈,能被纠结脸和年龄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偷着乐吧,不然难道真要被人揪着打人物理解和演技塑造吗?

最近看了微博上po的李梦编剧的《大秦帝国之始皇帝(上)》的片段,还是我个人偏爱的纵横的味道。不由长叹一声,期待了这么多年的秦4,竟然被魔改成了这副乌七八糟的样子,无话可说,只有可惜。

 4 ) 秦始皇形象的变迁,折射的是当代中国的世道人心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系列终章《大秦赋》中,张鲁一饰演秦始皇嬴政。而史料对秦始皇形象的描绘以两种意见为主。第一种源于秦朝军事家尉缭的著作《尉缭子》,尉缭描绘秦始皇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另一种源于民间传说:“秦始皇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手握兵执失,名祖龙。”

七十年前,建国初期,秦始皇是被当作反派角色塑造的。那时候管秦国叫“暴秦”,秦始皇被描绘成一位残忍专制、滥用民力的暴君,郭沫若写过一部《高渐离》,就是歌颂高渐离、荆轲,讽刺秦始皇的,那时候还有借秦始皇暗讽蒋介石的说法。因为新中国是在反帝反封建的价值上建立的,而秦始皇是帝制社会的开创者,所以早期社会主义者反对秦始皇。但因为秦始皇对大一统做出的贡献,所以当新政权统一国家,追求社会融合、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秦始皇大一统的功绩就会被追认,但是直到九十年代,影视剧还是言重了“暴秦”这种字样,对六国有所同情,在价值上更认可杂糅秦制和六国文化,儒法并用的汉朝。这种对秦朝的贬低,对帝制社会的批评,其实也表现出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把自我放低、学习西方民主的思想风气。那是一种发自内心认可现代民主,反思本国传统的精神倾向。

不过九十年代后,尤其是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情况为之一变。一方面,中国国力上升,民族自尊心提振,文化界和市民社会的崇洋风气开始下滑,这从二十年来,知识界对美国的观感转变可见一般。现在人可能很难想象,九十年代,崇拜美国才是知识青年的主流。另一方面,苏联解体,后冷战时代,中国一度成为美国的头号假想敌,所以这种对社会稳定的渴望,对大一统的叙事的维护(尤其自香港回归之后),让中国文化工作者不得不对秦始皇做出价值重估。首先出现了姜文、葛优主演的《秦颂》,然后是张艺谋争议巨大的《英雄》(剑客不杀秦王)、陈凯歌诡谲华丽的《荆轲刺秦王》,世纪之交,知识分子对秦始皇的看法已经愈发复杂,随着大一统叙事的流行,稳定胜过一切的价值取向,以及中国对两千年专制社会的重新评估,对秦始皇的评价水涨船高,直到近十年,《大秦帝国》系列,秦始皇和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已经成了典型的正面角色。而六国子民的牺牲都成了历史车轮碾过的灰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半个世纪,对秦始皇评价的变迁,折射的也是当代的世道人心。

神圣的囚徒:秦始皇影视形象变迁史 作者:宗城

秦始皇是中国皇权文化的精神图腾。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货币、度量衡,重用法家,许多人称他作“千古一帝”,明代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写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但司马迁批评秦始皇“取天下多暴”,并引用尉缭子的描述,把秦始皇刻画为一个“胸突如鹘,声厉如豺,恩寡情薄,心若虎狼”的暴君形象。

史料对秦始皇形象的描绘以两种意见为主。第一种源于秦朝军事家尉缭的著作《尉缭子》,尉缭描绘秦始皇道:“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另一种源于民间传说:“秦始皇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手握兵执失,名祖龙。”这个版本的说法让秦始皇的形象高大许多,虽然它不被官方史料采用,但有不少学者取信于此,比如张分田版《秦始皇传》就根据生物学的方法,推测无论秦始皇是庄襄王还是吕不韦的子嗣,基因都会很好,他心目中的秦始皇形象近似于这个民间传说。

八十年代以来影视剧对秦始皇的描绘借鉴了这些史料。以香港1986年版《秦始皇》为起点,内地和港台连续推出几部秦始皇剧。在台湾,1995年,戏说历史剧《秦始皇的情人》(又名《秦始皇与阿房女)播出;在香港,2001年出了一部《寻秦记》;在内地,阎建钢2001年拍了一部历史剧《秦始皇》,张艺谋2006年导演歌剧版《秦始皇》,电影圈更是有《秦颂》《英雄》《荆轲刺秦王》三部大制作。这些影视作品中,秦始皇的面貌大有不同,它背后反映了创作者的立场和时代风向。

九十年代前,影视剧里的秦始皇多以暴君、专制者的形象出现,之所以形成这种认识,是因为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皇权总体上就是持否定的态度。不过,当时的文化界对秦始皇并不是只有批评,仍然有一些肯定秦始皇的声音出现在公共舆论中。

建国初批判秦始皇的代表人物是郭沫若。早在1942年,郭沫若曾经写过一部叫《高渐离》(原名《筑》)的历史剧,发表于该年10月30日的《戏剧春秋》月刊第2卷第4期上。后来又几次修改,于1956年定稿为《高渐离》。这部剧是新中国早期少有的涉及秦始皇的历史剧,也是后来许多书写秦始皇、高渐离、荆轲关系作品的重要参考。

在这部剧中,高渐离是具有悲剧意味的正面形象,而秦始皇则是一个倚仗权力滥杀无辜、奸污女人(怀清夫人)、弄瞎高渐离眼睛的暴君,基本延续了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对秦始皇的批判。这部剧是一部“以古讽今”剧,在《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7卷《校后记》中,郭沫若透露:“我写这剧本时是有暗射的用意的。存心用秦始皇来暗射蒋介石。”

《高渐离》用以古喻今的态度来写秦始皇,而第一部正面书写秦始皇的全景式历史剧要数1985年拍摄、1986年上映的香港亚视版《秦始皇》。那一年,亚视把台内最豪华的班底凑上,奔赴西安等地取景,拍出了六十集长剧《秦始皇》,刘永饰演的纵横捭阖的秦始皇形象,至今仍是不少人的青春回忆,而刘松仁饰演的荆轲与米雪在雪山邂逅的戏码,更是亚视影视剧的浪漫瞬间。尽管受制于资金等原因,亚视版《秦始皇》有不少粗糙之处,但导演李兆华、丁亮把握住了秦始皇的神韵,罗嘉良演唱的片头曲《大地在我脚下》更是把秦始皇霸道的一面渲染到极致。歌词道:

大地在我脚下,国计掌于手中,哪个再敢多说话?

夷平六国是谁,哪个统一称霸,谁人战绩高过孤家?

高高在上,诸君看吧,朕之江山美好如画。

登山踏雾,指天笑骂,舍我谁堪夸?

秦氏始,人在此,夺了万世潇洒。

顽石刻,存汗青,传颂我如何叱咤!

八十年代,随着格林布兰特、福柯、德里达等人著作的引进,史学界和文艺界掀起了一股新历史主义思潮,主张反思权威历史叙述,解构并生成新的历史描写,这种反思热波及到影视剧创作中,以《雍正王朝》《走向共和》为代表的一批历史剧一改主流成见,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等电影,就是在这种反思热潮中应运而生。到了九十年代,影视剧对秦始皇的呈现更加多元,既有对专制的批判,也隐含着对权力的体认,创作者流露出对秦始皇更加复杂的态度,像《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都在拍秦始皇,但它们的姿态是非常不同的。

《秦颂》是九十年代内地秦始皇热的开篇之作。它由大洋影业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导演是第五代导演周晓文,姜文、葛优、许晴等人主演。《秦颂》这个故事讲的是统一,统一是剧本的主线,也是激发主人公的原动力,秦始皇想要统一中国,他灭掉一个又一个诸侯国,整合一种又一种文化,却发现自己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没法真正统一中国,为什么呢?因为人心没有统一。而《秦颂》所呈现的就是秦始皇要围绕音乐和信仰来统一人心。

据《中国古装历史片中的秦始皇形象研究》一文考证:“《秦颂》的拍摄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映前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血筑》,血既映射了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军队或平民所流的血,又是赢栎阳、高渐离所流过的血,给电影以悲剧色彩,“筑”则是高渐离为秦始皇演奏的乐器。……高渐离因“筑”与秦始皇、赢栎阳结缘,又因“筑”而获死。”另外,电影的英文版名字叫《帝王的影子》,还涉及到秦始皇与荆轲的关系。《秦颂》本来想在内地上映,但就在北京等五个城市上映四天后,就因为不可抗因素停掉了,转到香港和海外院线放映。

《秦颂》上映时骂声颇多,它几乎是借了历史的一个壳,虚构出一段故事。秦始皇与高渐离的童年交集、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的爱情等,都是历史上没有真凭实据的事,但被编剧揉在一块,用来表现秦始皇与高渐离不同的价值取向。《秦颂》里一个富有争议的情节,就是高渐离被囚秦宫后,希望通过侵犯栎阳公主来激怒秦始皇,从而一死,可栎阳公主却因此喜欢上了高渐离,而且神奇地治好了腿疾。这种大幅度甚至超现实的改动不但招致史学家的批评,也让许多人质疑该剧的价值观,有人就批评《秦颂》“随心所欲地刻画寡头形象,一方面描述一位杀人如麻的暴君,一方面又将秦始皇的暴行解释成是为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安定”。许多人认为《秦颂》是一部宣扬国家主义的历史剧,这种批评声在后来张艺谋翻拍《秦颂》(即歌剧《英雄》)时也不绝于耳。

《秦始皇》于2006年12月22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剧场上演。张艺谋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有人情味的秦始皇,从而让这个帝王更加血肉充沛。在《秦始皇》里,张艺谋选择正面歌颂秦始皇,当大都会剧场上响起“始皇万岁”的口号,全剧东方红式的抒情达到一种高潮。

张艺谋执导的歌剧《秦始皇》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剧场上演

九十年代改编秦始皇最大胆的是陈凯歌,他的《荆轲刺秦王》颠覆了主流认知中的秦始皇形象。《荆轲刺秦王》改编自日本作家荒俣宏的小说《始皇帝の暗杀》和《史记·刺客列传》。陈凯歌采用了历史剧创作的基本方法,即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同时,他又借鉴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方法,以至于这部电影充满了莎剧范,和传统的历史题材电影殊为不同。这部电影斥资八千万元,在1998年是一个天文数字,巩俐、李雪健、张丰毅等一线演员参演,更是让电影还未上映就充满噱头。然而,《荆轲刺秦王》却成为陈凯歌的票房滑铁卢,不但票房惨淡,还为他招来一片骂声。

《荆轲刺秦王》挨批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秦王的塑造,很多人认为陈凯歌在丑化秦始皇,把一个雄伟的君王歪曲成小丑,其实,《荆轲刺秦王》里的秦始皇并不是一个符号化的暴君或雄主,他更像一个普通人被历史裹挟,一步步适应他的身份和使命。曾经,一统六国是他的终极生命意义,他用冠冕堂皇的口号来粉饰这个目的,然而褪去义正言辞,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敏感、善变、歇斯底里乃至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统治者,他会专门修建浮桥来唤起青春的回忆,也会为了斩草除根,把赵国幸存的男童们生生活埋;他会策马纵横于疆场,一连击杀数个敌人,也会在面对荆轲时惊慌失措,像一个小人物一样狼狈闪躲;他会登高临下对群臣发出帝王号令,也会在失去一个个亲友时感到彻骨的孤独。这不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帝王符号,而是血肉充沛的大写的人。编剧刘和平曾说:“帝王是历史最大的囚徒。”李雪健饰演的秦始皇是这句话的绝佳注脚。

提起《荆轲刺秦王》,就不能不提《英雄》,张艺谋和陈凯歌曾经是同门师兄弟,但他们对相似的题材却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在《英雄》中,剑客无名肩负刺秦任务,却最终放弃刺杀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秦王为何不可杀?另一位剑客残剑给出答案:“天下。”更具体地说:“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秦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一个人的痛苦,与天下人比便不再是痛苦,赵国与秦国的仇恨,放在天下也不再是仇恨。”这种“天下”观统合了《英雄》的叙事,在无名放弃刺杀秦王那刻达到高潮。无名不杀秦王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天下”,一统天下更有利于止战安民,而秦王是一个有能力一统的君主,所以他宁愿一死而不杀秦王政。无独有偶,在《荆轲刺秦王》中,巩俐饰演的赵女起初也抱有和残剑、无名一样的想法,她盼望秦王能够统一六国、结束战乱,然而,在目睹了秦王活埋赵国后代、大肆屠杀战败国臣民后,赵女的理想动摇了。陈凯歌和张艺谋价值观上的不同在秦王一角的塑造中可见一斑。在《英雄》里,秦王坚毅、果敢,不念儿女私情,毕生践行一统天下的夙愿,当陈道明饰演的秦王说:“六国算什么,寡人要率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我们能看到康熙的影子,那是中国传统叙事中典型的雄主形象,《英雄》里的秦王迎合了中国人对至高权力者的想象,而陈凯歌塑造的秦王兼具了豪迈与猥琐、傲慢与自卑、善良与残暴,歇斯底里,这个秦王最贴合《尉缭子》的记载,“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

与《英雄》版沉毅果决的秦王不同,李雪健版的秦王对“统一六国”的理想先坚定后犹豫。电影开篇,他和《英雄》里的秦始皇一样,都抛出自己的大一统观点,表现出要“结束乱世,天下太平”的意愿,然而,当秦王意识到吕不韦才是自己的生父,而他为了统治的正当性不得不埋藏这个真相时,他感受到了历史的荒谬,尽管在回答少司命时,他说“(统一六国),嬴政一刻也不敢忘”,但这时候他的语气已经出现了犹豫。到与荆轲对峙时,这种犹豫更加明显,嬴政迫切要对奄奄一息的荆轲吐露自己的理想,希望荆轲认同他,荆轲只是冷冷的笑。

《荆轲刺秦王》借人物之口,对大一统史观做出极为有力的怀疑。在电影中,赵女本来相信有了大一统的秦王后,天下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可是,当她目睹赵国的惨象,她对秦王说:“我真傻。我以为有了你,百姓就可以不用再流血。可我一路上看见,是你的军队,把人吊在房梁上绞死,绑在柱子上射死。把村庄夷为平地,城池烧成废墟。这些都是你干的,你跟那些王有什么不同?”赵女劝秦王不再杀戮,秦王假意答应她,可在邯郸城破后,他却因为一个赵国小孩对他唾面,霎时违背承诺,活埋剩余赵国孩童。与秦王相比,观众经由结尾荆轲的话,却知道原来秦王迫切要杀死的将领樊於期,他虽然知道秦王的秘密,却到死也没有说给别人。高高在上的君主撕毁承诺,小人物却重然诺轻生死,巨大的讽刺感瞬间向观众袭来,历史的荒谬像化不掉的浓雾,令人喘不过气。后来,陈凯歌给张艺谋留下过一句话,表达他对《英雄》的看法,他说:“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

2007年出版的《收获》杂志第2期刊登有一篇文章,标题叫《张艺谋:士为知己者死的过程最动人》,张艺谋在文中透露:电影《英雄》最初有另一个结局。剑客无名放弃刺杀秦王嬴政,离开时却被射杀,群臣俯首高呼:“恭喜大王又躲过一劫!”秦王嬴政流下眼泪。张艺谋后来删掉了这个结局,他说:“如果做了这样的颠覆,秦始皇一代枭雄的形象是得到了巩固,也使得他非常有智谋,一切都在帝王的掌握之中。但是这么做的话,和我原本的意图就相悖了,那就是梁朝伟他们的牺牲会变得非常可笑。”其实,张艺谋之所以不要这个结局,是因为它会深化秦王阴谋家的一面,弱化他一统天下的正当性,从而瓦解《英雄》的大一统叙事,也让无名之死显得非常可笑。

张艺谋将“一统”作为侠的最高价值取向,然而他侠文化和极权专制的根本矛盾。众所周知,秦是中国皇权文化的开端,秦始皇立,皇权发端,而奴隶制和分封建国制的混合体(春秋战国)也就此被中央集权制度所取代,秦朝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大一统”,但春秋战国兴盛的任侠们,恰恰是大一统的对立面,他们凭个人好恶或“然诺”来主宰自我行动,以武犯禁,挑战国家机器,这种江湖异端,必然是中央政权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汉武帝时才要大量打击游侠,而到明清皇权达到顶峰的时期,武侠和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语。

侠,“俜也”,即放任和气力之意。重然诺、守信义、轻生死是侠的特点。《游侠列传序》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以说,武侠作为前现代国家的产物,它本身就有别于大一统观念的价值取向,文人墨客们歌颂武侠的仗义相助、锄强扶弱,是因为专制政权并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百姓的权益,专制政权存在的暴君、贪官和污吏等更是会欺凌百姓,这时候,百姓就会盼望一个第三方的正义力量,能够践行他们心中的善来惩治恶,这个践行者正是江湖武侠。可在《英雄》里,无名却假“天下”之名,认可了秦王的大一统观,而秦王虽然尊敬他、欣赏他,依然默许了秦兵射杀无名,这个结局彰显了侠文化与大一统叙事间的冲突,而无名的悲剧,本质上是因为他的观念和身份产生了剧烈冲突。

九十年代是“陕军东征”的黄金期,“陕军东征”本是文学界的用词,形容当时以贾平凹、陈忠实为代表的一批陕西人的文学创作,《白鹿原》《秦腔》《废都》《大秦帝国》等长篇小说,让陕西文化飘向四方,吸引了影视圈的目光,尤其是一些有陕西文化沉淀的从业者,如“秦人”张艺谋、在陕西当过知青的芦苇,便趁着这股热潮创作和秦文化有关的故事,而秦文化的源头就是崛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同时,九十年代是历史剧创作的上升期,由于知识精英还在艺术创作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政府投资历史剧的热情又高,一系列优质历史剧在那时诞生,除了《荆轲刺秦王》《英雄》,阎建钢的《东周列国志·战国篇》也是其中的代表,这部剧对秦始皇的着墨点也主要集中于“奇货可居”、“荆轲刺秦王”、“吕不韦之死”、“统一六国”的书写上,持论和主流评判相似,塑造了一个雄才大略但也残暴无情的秦始皇形象。2001年,阎建钢紧锣密鼓推出了历史剧《秦始皇》,在《荆轲刺秦王》里饰演刺客荆轲的张丰毅,摇身一变成为了始皇帝。该剧由中视传媒出品,在香港的电视台首播,200年才登陆央视,但没有引起太大反响。比起港台的秦始皇剧,这部剧严肃地呈现了秦始皇的一生,基本遵循李贽“千古一帝”的调子,对秦始皇进行正面描绘,但在结尾处也有反思。可惜的是,这部剧的结构和戏剧编排过于墨守成规,虽说全景式地呈现了秦始皇这一生,却也有流水账之嫌,在思想上也没有超越前作。

学者张分田在2003年出版的《秦始皇传》里所说:“如何评价秦始皇的‘暴’是解读‘秦始皇现象’的重要课题。对于‘暴’必须做具体分析,否则很难客观公正地评价一段历史和一个历史人物。如果忽略了由西周王制到秦朝帝制的社会变迁在若干重要指标方面相对弱化了社会性暴虐这个基本事实,如果不将社会性暴虐、时代性暴虐、制度性暴虐和个体性暴虐有所区别,就很难正确认识秦始皇这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笼统地抨击秦皇、秦制的‘暴’,反而不利于全面地认识中华帝制及其相关的一系列历史现象,也不利于深刻地批判专制主义政治。”

当我们将视线拉长,对比以《高渐离》为代表的秦始皇书写和改革开放后的秦始皇书写,会发现创作者对秦始皇的体认是增强的,秦始皇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暴君形象,愈来愈多创作者尝试从理解他的角度来书写他,将他作为“结束战乱,一统天下”的代言人,就像戴锦华所说的,九十年代后的历史剧(以《雍正王朝》为标志),越来越多“权力的体认”,创作者成为皇帝的化身,担君之忧,思君之虑,“天下”、“万民”、“一统”等大词成为历史剧的惯用话语。

秦始皇在这些作品中成为一个马克斯·韦伯口中的“卡里斯马型人物”,他们生长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凭借雄才大略脱颖而出,成为拯救危难的“英雄、领袖、先知、救世主”。在韦伯看来,“卡里斯马型人物”从属于人治思维,是前理性时代的产物,但即便到现代,当社会上缺乏一套可以引领潮流的观念,公众处于“精神无主”的状态,卡里斯马型人物就会脱颖而出,成为不少人崇拜的对象。《银幕秦始皇形象批评》一文敏锐地发现,陈凯歌、张艺谋和姜文都存在着“卡里斯马型人物”情结。如今,这种“卡里斯马型人物”叙事已然成为历史剧的“标配”,然而,当它统合了历史剧的话语,重复输出那一套价值观时,需要反思的是,那些以天下之名兴起的滥杀是否都是正当的,如果正义名义下的牺牲都被视作值得的,个体的权利和尊严该如何保障?“卡里斯马型人物”叙事诚然在价值整合上有它的便利之处,但它的泛滥容易让历史剧导向精英决定论,模糊历史现场,使得历史剧充斥着现代人对古人的想当然和自以为是。

 5 ) 令人失望的烂尾剧

刚刚看完了《大秦赋之天下》的最后两集,可以给这部烂剧定性了:这是一部打着历史正剧的幌子,实际上行的是宫斗剧之实的年度超级烂剧,没有之一。

剧中不仅歪曲糟改已知的史实,还大量借用野史的素材杜撰毫无历史依据、或捕风捉影的情节,并强行加入了乱伦、通奸、强奸、多角恋等骇人听闻的环节和色情暴力的元素,以达到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捧红特定艺人的商业目的。

这部剧严重地损害了《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伤害了广大观众对于以央视为代表的主流文化历史观的信任度,毒害了广大不知情的青少年观众,毁坏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刷低了国产剧的道德底线,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然挑衅了中央关于停播禁放宫斗剧的精神。这部剧的国内播放和海外出口进一步体现了央视、乃至宣传部门对国产大剧的审核环节存在着巨大漏洞。望有关部门提起重视,尽早下架《大秦赋》并召回其海外播放权。并对此次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严肃处理。以避免类似恶性事件的再度发生,为国产良心剧的制作提供健康的环境,也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利条件。这对于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化自豪感和凝聚力、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有重大意义。

 6 ) 《大秦赋》的问题不是扭曲历史,而是艺术品质不行

本文首发于“三联生活实验室”,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作者:宗城

号称历史正剧的《大秦赋》播出后,豆瓣评分从8.9滑落到7.5分(截至发稿),从开播之前万众期待,到播出将近四十集,就连《大秦帝国》系列的观众也加入批评行列。该剧的问题不是在于扭曲历史,而是它的艺术品质存在很大问题。

本篇文章,笔者将一一梳理《大秦赋》在剧本台词、结构乃至整体思路上的问题,说明它非但不是历史正剧,在艺术品质上也存在较大缺陷。随后,我们将回溯历史正剧的过往,探明历史正剧从繁荣到衰弱,它所存在的根本局限。

某种意义上,《大秦赋》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的关注度,首先源自《大秦帝国》系列的火爆,但更进一步在于:中国历史剧整体的低迷,造就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1、剧本是《大秦赋》的核心问题

历史正剧这个概念从提出之日起,就经历了很多非议。国内最被推崇的几部历史正剧,都存在大量虚构情节。比如《雍正王朝》是改编自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大明王朝1566》虚构了“改稻为桑”和“毁堤淹田”,近年来热门的历史剧《大秦帝国》系列同样改编自作家孙皓晖的历史小说,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

但这问题不大,如果编得精彩、到位,观众依然会买账。所以《大明王朝1566》赢得了豆瓣9.7的高分,《大秦帝国》的第一部《裂变》也有豆瓣9.3分的口碑,但为什么到了《大秦赋》(原名《大秦帝国之天下》),评分就出现了滑铁卢?原因无他,正在于质量存在较大问题。

①台词本身不过关

首先是最基本的剧本上。一部历史剧的好坏,基础在于剧本水平。《走向共和》《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能成功,离不开剧本的出众,而《大秦赋》最要命的问题,是它虽然署名编剧是李梦(《大秦帝国之纵横》的编剧),但呈现效果和原剧本有很大出入。证据就在于李梦早先出版的纸质版小说《大秦帝国之始皇帝》,这本小说就是按照剧本的结构写的,从中我们能看出李梦版剧本的大致模样。但对比电视剧的台词,李梦的剧本显然更加典雅、克制,而电视剧的台词不但过于白话文,而且缺乏韵味,折损了剧作的历史质感。

相比之下,在电视剧中,观众能看到的“雷人台词”笔笔皆是,这些“雷人台词”的普遍特点是:表意直白、腔调别扭,且不符合当时历史语境下的逻辑。比如:剧中的秦始皇嬴政亲口说:“寡人绝不要做第二个昭襄王。”

但无论是历史,还是原著小说,秦王政对爷爷秦昭襄王都非常尊敬,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国力也蒸蒸日上,因此剧中出现这段话,既不符合历史语境,也不符合嬴政这个人的特点,属于修改李梦剧本的编剧“魔改”。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再举一个观众普遍吐槽的段落,剧中,咸阳传出流言,说秦始皇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嬴政知道后,私下找到吕不韦说:“你若是我的生父,我愿意跟你一起离开秦国,愿意跟你浪迹天涯!”

且不说在一部标榜历史正剧的作品里,大肆渲染野史内容就折损了严肃的质感,即便加入这段,台词也可好好斟酌,而不是现在这样古风无存,留下一股《还珠格格》琼瑶剧的气息。在一部历史剧中,台词照顾观众而改得白话文,这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怎么把白话文写得精彩、有韵味,这才考验一个编剧的功力。举一个正面例子:

在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中,刘和平写的白话文是这样的:“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

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你会发现,《大明王朝1566》的台词不是文言文,而是让今天人看得舒服的白话文,但它同样能古意黯然、微言大义,相比之下,《大秦赋》的台词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令人称道的地方,不仅表意直白,在输出价值观时也空洞造作,犹如中学生写的军训心得体会。所以首先在台词上,《大秦赋》就不过关。其次是剧作结构上,《大秦赋》也出现了很大问题。

②结构主次不分:宫斗戏、言情戏喧宾夺主

一部历史剧能否雅俗共赏,剧作结构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成熟的剧作结构不仅能让观众很快明白主次矛盾,而且能将历史变得生动,使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比方说《大秦帝国之裂变》的结构就很清晰:商鞅变法,秦孝公开启秦国质变的序幕。秦孝公和商鞅这一对君臣就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围绕变法产生的冲突,就是剧作的主要矛盾。

又比如《雍正王朝》,同样是讲改革,分成两大部分:九龙夺嫡和雍正革新。九龙夺嫡引出整个王朝的危机,衬托出雍正改革之艰难。雍正革新就是解决问题,深化观众对雍正这个主角的理解和同情。即便是没看过史书的人,对这部剧也能很快明白。

反观《大秦赋》,当观众满心期待看到秦国东出、统一六国时,它呈现的是什么呢?这部剧除了开头几集辛柏青饰演的秦庄襄王戏份较为出彩,等到庄襄王下线、少年嬴政即位后,该剧的主线就放在冗长、拖沓的秦国宫斗上,其中夹杂了“霸道总裁爱上我”式的言情、王室内部的暗恋与争斗,两集可以说完的剧情,硬生生拉长到四十集。而秦灭六国的剧情,仅仅在五十集之后才姗姗来迟。

在嬴政的成长生涯中,吕不韦干政、嫪毐与赵太后淫乱的确是两个重要事件,但是如果仅仅浓墨重彩地渲染秦国宫廷内部的斗争,而没有将视野拉长,着眼在秦国和六国的长期博弈,那么整部剧非但在格局上变小,在结构的主次上也会出现问题。说到底,观众的主要兴趣在秦国统一,絮絮叨叨讲秦国内斗,以及秦始皇的爱情,并不足以留住观众。更何况,这部剧呈现出的宫斗水平远远不如《甄嬛传》。

《大秦赋》前四十集,宫斗剧情多过六国戏,网友惊呼:“赵王都比嬴政专心搞事业!”

如果,《大秦赋》能把言情搞得像《大明宫词》那么悲怆动人,观众也可以接受,可它能力上达不到,一部历史正剧,愣是拍出了老套偶像剧的质感。试问,观众冲着秦灭六国点进来,看到的却是注水猪肉一般的剧情和充满帝王意淫的言情戏,焉能不感到失望?

而在大量宫斗、言情戏的挤压下,六国戏分大量缩水,战国末期六国的几大重要人物,例如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大将李牧、楚国名将项燕等,都被呈现地浮光掠影,令观众无法深刻感受到人物的魅力。一部历史正剧,不给予反方足够尊重,正方的胜利也就显得浅薄。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其中的艰险、复杂,必须是在对六国有丰富呈现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的。而当《大秦赋》选择丑化、矮化六国,秦国一统天下的胜利,也就变得不再那么令人动容,而像是一盘冗长的流水账。

③人物选角和服装上也令人遗憾

本来,如果剧本到位,主角选得一般,服装跟当时的朝代不符,观众也是可以忍受的。中国历史剧,没几部服装选得正确,就连被称作历史神剧的《大明王朝1566》,服装也是错的。但如果剧本不行,人物选角和服装就会像连环暴雷,一个个拉低观众的容忍程度,《大秦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该剧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秦始皇嬴政。所以嬴政由谁出演,决定了这部剧的主线能否撑住。但张鲁一再怎么努力,都不大符合嬴政的气质。尽管有人找出当年《史记》对嬴政外形的描述,声称张鲁一比较贴和嬴政的外形,但细看表演,张鲁一更多是演出了一个少年君主的鲁莽、意气、野心,却没有演出嬴政这个千古一帝给人的强大压迫感。嬴政之所以令人震慑,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在他三十岁的年纪,就完成了肃清政敌、统一六国的大业,这样一个君主,没有强大的驭人之术是办不到的,但张鲁一本身气质就不是这个感觉,加上尴尬的台词,就离阴鸷雄猜的帝王更加遥远。

相似的问题出现在朱珠饰演的赵姬上。朱珠柔媚有余,王后之气不足,让她演嬴异人的妻子、未来秦国的太后,怎么看怎么不像。加上朱珠演多了现代职场剧,对历史剧涉猎不深,她在《大秦赋》中的台词和表演习惯,其实还是有明显的现代剧痕迹。

至于该剧的服装,只能用偷懒二字形容。有心人只需要查一查《大秦赋》和三国古装戏《军师联盟》的服装相似度,再对比《大秦帝国》系列过去的服装风格,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说到底,这部剧的核心问题在于剧本,剧本被“魔改”,导致语言、结构和人物逻辑都出现了问题。而当剧本不行,人物和服化道问题也就无法被掩盖。

《大秦赋》标榜自己是历史正剧,最终却是既不尊重历史,也不是历史正剧,在艺术品质上也存在较大问题,纵然是昔日歌颂“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观众,在看到这样的作品后,也只能黯然叹息。

2、《大秦赋》的深层次局限,也是帝王戏的根本问题

剧本的失败导致了《大秦赋》评分的高开低走,但即便《大秦赋》解决了上述问题,笔者依旧认为:《大秦赋》乃至整个《大秦帝国》系列有很大局限。

《大秦帝国》系列是好剧吗?当然。但如果说这个系列是历史剧中的顶尖之作,我会持否定意见。因为在这一系列以君主/帝王为主角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深入的对统治阶层的反思,也看不到天下百姓的真实境况,我们看到的是群雄逐鹿的刀光剑影、诸侯变法的艰辛坎坷,还有一个个杀人如麻的君臣,如何以耀眼的地位出现在历史中央,但那些苦难的百姓——历史上跟我们更相似的平民,却在一出出帝王戏中缺席或者边缘化,而这不仅是《大秦帝国》系列的问题,也是二十年来,以帝王为主角的中国历史剧的固有局限。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雍正王朝》就拉开了对皇帝歌功颂德的序幕。那时候历史剧的高频率台词是:“为什么他们都不理解朕?”

学者秦晖在当时写道:“号称‘历史正剧’的《雍正王朝》,它以大投资、高档次、权威参与、台长制片、‘大片’派头、‘主旋律’驾驶、舆论宣传加上市场炒作,掀起了空前的‘雍正热’。”然而,“电视剧中的雍正与二月河小说中的形象已判若两人,而与历史上的雍正更是相差万里……”

《雍正王朝》在当时的热度,以及它歌颂君王所引发的舆论争议,屡屡见于学者的回忆。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戴锦华曾说:“90年代中期,我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印象,有一次一个很着急的事我打电话给李陀先生,李陀先生说过半小时再打;我转而打给汪晖先生,汪晖先生说过半小时再打。等我们再见面,我知道他们都在看《雍正王朝》。”

在一次名为《复得的和复失的: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演讲中,戴锦华继续提到:“《雍正王朝》热播期间,导演曾说,‘这部戏我没想说别的,只想说一件事,当家难呐!’这让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在我整个成长,甚至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我从来没有想过,要站在当家者的角度去体会当家有多难;相反,我想的永远是像我一样的草民在种种权力的挤压下生存得有多难。我受到的所有历史教育都是要教人倾听历史的无声处,而不是倾听大人物的洪亮言说。”

围绕《雍正王朝》展开的争议也暴露出历史正剧的尴尬。它们名为历史正剧,实为以帝王为主角的历史传奇剧。在中国,被称作历史正剧的往往是在主流平台播出,具有政教宣传意味的历史大戏。从《雍正王朝》《康熙王朝》《乾隆王朝》的“清朝三部曲”,到《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秦帝国》这样的君主大戏,它们不乏对君主的歌功颂德,而朝堂之外的存在却被边缘化。这不仅暴露出创作者在剧作上的偷懒,也体现出历史剧长期存在的局限:依旧是从君主或士大夫的角度想问题,而没有站在批判封建王朝的高度上。

当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国成为正面的主角,六国子民的牺牲就都成了历史车轮碾过的灰尘。从《大秦帝国》对赳赳老秦的歌颂,到《清平乐》的盛世图景,大国崛起、天下太平,依然是中国历史剧最着力描绘的图景,而对统治者的歌颂、对权力中心的渴望,是一部部历史剧难以掩饰的狂热抒情。

3、历史剧也曾有过反思时刻,但戛然而止

曾经,中国并非没有反思封建王朝、揭露出帝王社会“吃人本质”的深刻作品。例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大明宫词》,它们都对帝王社会的弊病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那是在千禧年初中国文化风气相对宽松的年代。历史剧以改革和反思作为基调,一度呈现出了难得的对帝王的批判。比如在《大明王朝1566》中,主人公海瑞不再是一个维护君父的封建官僚,而是一个勇于把矛头指向皇帝的勇者。他“严党要参,皇上要谏,致君父为尧舜,免百姓之饥寒。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重。”

所以他敢说:“历来参劾严党者都因牵涉皇室反罹其祸。我看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他们只敢参严不敢直言天下之大弊,才使得严党能够藏身大弊之后肆行贪墨而不倒。天下大弊不革,倒了一个严党还会再有一个严党!”

《大明王朝1566》象征着当年历史剧的高峰,但该剧在湖南卫视播出后收视惨淡,宣告了中国历史剧黄金时代的结束。在那之后,中国古装剧的主流变成了宫斗和言情,很多剧说是历史剧,实则是打着历史幌子的古装言情剧、宫斗剧。陈宝国、张志坚、黄志忠、王绘春等历史剧演绎的高手,更是一度无历史剧可演,辗转到其他剧种。

2008年以后,历史正剧进入漫长的衰弱和转型。经济危机、审查压力、网络对电视的冲击,以及历史剧制作成本的高昂,让其陷入低谷。

与此同时,业内也面临一个优秀历史剧作者难产的问题。历史剧,导演和编剧是核心,其中编剧更是重中之重。《大明王朝1566》《北平无战事》《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历史剧都因为出众的剧本而打下基础,但中国编剧在业内的地位却并不高,历史剧编剧面临了人才匮乏的状况。

一个优秀的历史剧编剧,需要拥有扎实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知识。深刻的历史剧不只是隔靴搔痒,它还有对一个朝代政治秩序的理解。中国懂写历史戏的编剧太少,那种既懂历史,又懂艺术,还能拐着弯把话说透了的,那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原因加起来,导致了深刻的电视剧变少,深刻的历史剧,更是一年难出一部了。所以这个年代的历史剧迷,很难有不怀旧的,当年,很多演员拍完《大明王朝》,都说像做了一场梦,很久没缓过来,如今,这种梦一般的、锥心刺骨的历史剧,市面上基本拍不出来了。

中国的历史正剧从年年出精品,变成了两三年才出一部大制作。以至于今年《大秦赋》刚播出时,很多剧迷才会感慨:“终于有一部能看的历史正剧。”

正是因为历史正剧衰落了,《大秦赋》才能堂而皇之标榜自己是历史正剧。可是即便不衰落,历史剧的问题依旧是存在的,那就是津津乐道于统治阶层的斗争,却对底层的苦难缺乏共情,歌颂杀人如麻的君臣,却拒绝给盛世蝼蚁更多笔墨。

 短评

从《裂变》一集不落的追到现在,也是数年的老粉了,在此期间,思想几多变化,对于大秦帝国系列要传达的价值观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单就《天下》来说,在演员演技、剧本剧情以及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国产剧中的佼佼者,尤其对于兵马俑造型的还原,颇具历史感。剧粉和书粉的争论,从《纵横》开始延续至今,其实二种表现方式各有优劣。原作不乏历史厚重感,只是孙老先生私货太多,秦制和法家几乎完美无缺,老秦子弟都成了圣人。《纵横》的人物就立体化许多,明显的看出七国君臣都不是傻子,这样的对手戏才有看头。秦统的好坏,也是利弊兼有。帝制时代法家能帮帝王统治天下,现在再推崇这种披着“法治”外衣的人治无疑是违背世界潮流的。统一之后还百姓太平,也不过是窃国者的托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分钟前
  • 知鱼
  • 力荐

道服化好用心,演员除开赵姬都很给力,就不明白一点,张鲁一长相气质完全没有嬴政的feel,目前没上线不评价演的好不好,但形象上不符合我心中秦始皇的样子

6分钟前
  • 偶偶
  • 推荐

失望!应该让丁黑导演

10分钟前
  • 元大圣
  • 还行

我对改编的历史正剧很严格要做做好全方位特别是这样的历史庄严正剧。历史剧应该加入新颖和创新的元素风格在配合以往庄严的气势这样好才能完美打造出一部小说改编的历史古装正剧,我看了 两集之后太沉闷了,我们中国的古装历史正剧必须要做出改变,要加入现在新时代的一些创新的,新颖的一些元素在里面,那个画质画面感一定要有那种诗意感,有那种素描感有那种水墨画的感觉,古装历史正剧如果老是这样拍的话,那不如还去看纪录片好,不仅要遵循历史事实,而且在拍摄上面也要加入新鲜新颖的东西元素才行,这样拍出来,现在的年轻观众才喜欢看受众的话,不仅是中年观众,年轻的观众也是一样,爱看才行,我给一星。

14分钟前
  • 很差

剧组合适吗 当我傻 不知道嬴政多少岁登基吗 窒息 张鲁一演少年嬴政是穷的请不起小演员吗

16分钟前
  • 爱笑晴天
  • 较差

一星送给男主,没能力没态度,就不要糟蹋好戏了,这年头好戏不多了……

19分钟前
  • 水镜
  • 很差

张鲁一对着朱珠喊“母亲”,我后背发凉。

22分钟前
  • 花大叔爱电影
  • 还行

做家务看了一集,吹成这样,一塌糊涂

27分钟前
  • 42
  • 较差

失望!这是在拍什么古偶剧吗?要跟吕不韦浪迹天涯???张鲁一真的不适合演嬴政,毫无帝王之气。

30分钟前
  • edooo🇨🇳
  • 较差

不说别的,千古一帝不是张鲁一这样的……他撑不起来,他也不配这个角色

35分钟前
  • 坂本秀一
  • 很差

我觉得张鲁一的长相和气质不适合演秦始皇,太出戏了,让他去演刘邦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他演吴老狗就挺好,但演员都有局限性,毕竟长相和气质在那,不是什么角色都适合)还让张鲁一演13岁的嬴政啊,说怕小演员没演技,剧组的人没看过翁斐然的小嬴政吗?张版政实在没有始皇帝的感觉~失望~再就是朱珠的演技,我每次看见她都觉得好尴尬~再说说剧情,千古一帝秦始皇被写成了又傻白甜又怂包,要去跟吕不韦浪迹天涯,什么鬼编剧,看琼瑶看多了?编剧你确定这剧不是黑秦始皇的吗?还有大量宫斗剧情,我是想看千古一帝统一六国,谁想看宫斗啊我怀疑编剧写跑偏了,秦始皇是配角,把赵姬写成了大女主,然后一堆男的都爱她,拖拖拉拉快五十集嫪毐才死,改名吧,改成大秦后宫赋或大情妇得了更新于12.17。

36分钟前
  • yzgs
  • 很差

惊了,张鲁一居然演13岁的嬴政,之前那个长了一张灭六国脸的小演员翁裴然哪里去了

40分钟前
  • 孟三哥
  • 较差

看了一集,我先把五分放这

43分钟前
  • 管埋员
  • 力荐

张鲁一演的是秦始皇?我还以为是阿斗😐

47分钟前
  • 柏柳
  • 很差

比大秦帝国,差点儿意思。

52分钟前
  • 大碗鱼
  • 还行

11月初那会盗梦组织提前看了前三集,真的很绝,大秦给我冲!

54分钟前
  • Wstar
  • 力荐

因一星被很多第四部粉丝豆邮恶意攻击。别人要接受你们的分数,否则就是异教徒。磨皮发白的滤镜和军师联盟相似的制景服装。作曲能和第一部比?嬴政的刻画,难道你们找不到一个和翁斐然差不多有点阴郁气质的小演员?还是根本不屑找?更别说张鲁一喊朱珠母亲了,简直无语。雷人的台词,诸如祖龙要跟吕不韦私奔。古语基本上就是个“甚”!战争场面是有钱了,但是和第一部比起来特别是上来的少梁之战。你们的士兵个个白白净净就算了,马站运镜都和第一部写实感有很大的差距。第一部也不严谨,诸如景监历史上是孝公宠信的太监,但那才是瑕不掩瑜!最后,最讨厌大秦妇一点就是都40集了还充斥着小家巴气的宫斗和阴谋。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你们也硬要整出点什么!始皇帝,秦庙堂如果不是阳谋为体,尽最大努力团结怎么可能横扫六合,一统中国。这是格局。

58分钟前
  • 食素的虎
  • 很差

这才第一集,嫪毐的一个肾就没了,可还行?赵姬表示很亏[裂开]

1小时前
  • 王大可是只橘猫
  • 推荐

我也不知道以下哪个更雷:80年的张鲁一叫84年的朱珠妈还演的是13岁的嬴政;张鲁一演的13岁嬴政叫吕不韦带他走,他们一起去浪迹天涯;嬴政管华阳叫嫡祖母太后。

1小时前
  • HeboEstel
  • 很差

跟前面几部,尤其是第一二部比起来,审美、剧情、服化道和节奏统统都不是一个档次的,变成了“戏说”大秦了。审美上就一股塑料味儿,毫无战国时期那种古朴带点野性纯粹的风格,假精致的影楼风。剧情和人设也奇葩,好多莫名其妙的事,轮子都掉了,驾车的还一个劲地鞭打马匹,智障么?赢异人是个顾家小男人,三句话不离老婆孩子。台词太直白,一嘴的现代大白话,白开水一样。节奏诡异,战争场面是砸钱了,可砸钱了你也别使劲堆砌啊,于剧情推动无关的大场面看多了很疲劳,影响主剧情,得不偿失。槽多无口,三星给演员们的演技吧,毕竟老戏骨还挺不容易的。

1小时前
  • 两脚云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