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在此

悬疑片美国2017

主演:米瑞·伊诺丝,山姆·夏普德,高兰·维斯耶克,文森特·皮亚扎,妮娜·阿里安达,戴斯敏·博格斯,安吉丽卡·托恩,弗洛拉·迪亚兹,David Greenspan,弗兰克·德·胡里奥

导演:卡米拉·瑟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从未在此 剧照 NO.1从未在此 剧照 NO.2从未在此 剧照 NO.3从未在此 剧照 NO.4从未在此 剧照 NO.5从未在此 剧照 NO.6从未在此 剧照 NO.13从未在此 剧照 NO.14从未在此 剧照 NO.15从未在此 剧照 NO.16从未在此 剧照 NO.17从未在此 剧照 NO.18从未在此 剧照 NO.19从未在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16:57

详细剧情

美国惊悚悬疑片,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使得一位拍摄陌生人的艺术家怀疑有人在监视她,真实和虚幻、犯罪和艺术、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界限变得模糊……

 长篇影评

 1 ) 人物和氛围

劇情

  • Joe是一名合約殺手,退役軍人,被童年父親家暴母親及ptsd困擾,時刻想著自殺,但要照顧母親。Nina是議員的女兒,議員被州長抓住把柄,將Nina送給州長當雛妓供州長享用,後被其母所知自殺,州長面臨中期選舉,議員遂僱用Joe來救女兒,順便鬧大使州長無法連任(依據原著推測)。Joe就出Nina,州長將議員陷害並將所涉及人員全部殺死,包括Joe母,並搶走Nina。Joe本準備沉母親尸體于湖中並自沉於湖底,後想就Nina,尾隨州長到宅,卻發現Nina已將州長殺死。
  • 於是Joe見證了另一個自己的誕生,卻無能為力。
  • 刻畫了Joe的內心世界及其外化。

視聽

  • 風格化,視聽很棒,電影感十足。主角很多時候都被擋在了後景。
  • 塑料包頭的窒息感
  • 音效和配樂都很有嚼頭。配樂非常的多,配樂參與敘事。
  • 我以為,湖底重生一場戲,可以理解為:Joe在子宮中重生,那一幕的畫面感也是從陰道裡出生的意思。

其他:

  • 片名從出租車司機嘴裡唱出來
  • 監控的黑白畫面
  • 老是在下的雨是罪惡的代表
  • 海報:Joe和Nina重疊,其實就是隱喻他們是同一類的。

 2 ) 《你从未在此》——窒息是为濒死,濒死是为活着

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杀手脾气不好,极其残暴,一身横肉,不修边幅。我们会想起让•雷诺饰演的杀手莱昂,但他没那么温情脉脉,或者会想起《老无所依》中的哈维尔•巴登,但也没那么变态。他满足了大众对银幕杀手的普遍浪漫化想象,凶悍但仍有感情,残暴却富于正义。这种人设定位决定了影片不会过于浪漫主义,也不会极端血腥冷酷,再加上本来就比较常见的拯救幼女,为民除害的故事,明显的正邪对立也挖掘不出更多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个剧本再普通不过了。 但是,这部影片显然不只是想让观众在心理上爽一下,在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背后是被施暴者面对暴力之后的抉择和救赎,即生而为人的意义何在?华金沉入水中看到女孩幻象的一刻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从这之前,他是被雇佣的杀人机器,拯救幼女也不过是被权力安排好的阴谋,母亲被谋杀让他彻底失去了活着的理由,麻木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对他来说不如去死。当他浮出水面,决定找寻真相,再次营救时,他完成了从被动完成任务到自我觉醒的转变,再一次踏入权力斗争和阴谋密布的罪恶之地,同样的音乐再次响起,同样不堪一击的守卫纷纷倒地,却是不同的结局。恶人已死,他的自我救赎戛然而止,因他来迟了一步,女孩沾满鲜血的双手必将让她落入与他同样的境地,影片的结尾,他们只得相互依靠,给彼此的未来一点希望。 窒息是为濒死,濒死是为活着。只有窒息后的濒死体验才能够让他感觉自己还活着,让他抵御麻木的肉体和空虚的灵魂。他在窒息中回忆黑暗的童年创伤,在窒息中感受做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在窒息中做出拯救自我的决定。面对邪恶的世界,若想要生存,只能以暴制暴,即便暴力的最后仍然是毁灭,也能让毁灭变得有一点意义。 凌厉的影像风格和配乐是此片最成功之处,一部在视听上突出的影片,其风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绝对可以掩盖一部分由于剧情的平庸带来的疲惫感,只要其逻辑合理,多一些留白给观众没有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会给电影增加一些可解读的空间。这部影片对比前几天上映的《风平浪静》,后者在剧本逻辑上存在明显漏洞,普遍缺乏动机交代,虽然同样是一部以表演和视听为重的电影,但两者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

 3 ) 抑郁症怎么治?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讲述,描写,诉说。

女导演拍的这个片子,就我的理解就是在讲一个抑郁症怎么治疗的问题。电影名字叫你从未在此。男主一辈子的梦魇小时候父亲对母亲家暴,对自己家暴的时候,自己没有做任何事情,只能默默的承受。长大了参军,目睹敌国儿童间施暴杀人,也无能为力。当了警察,解救被贩卖人口,一车少女全部闷死,自己无能为力。

他所有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无能为力的根源在于自己小时候无法阻止父亲施暴。

奇怪的是,他当兵也好,当警察也好,即使是后来当合约杀手,应该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开始,他成功解救了一个失踪儿童,获得了当花匠的父母的感谢。但是他脑海中不断反刍的全部是他无法施救的段落。所有的抑郁症患者,基本上都是长期纠结于自己过去做不到的事情,而对于生活中自己做过的正面的东西熟视无睹。

因为什么?因为负面的东西太特么伤人了。

最终,男主角不自杀了。为什么,因为小女孩nina自己手刃了罪魁祸首,她自己解救了自己,做到了男主一辈子没做到的事情,nina长期被胁迫,遇到无法承受的事情就倒数50个数,但是她并不是懦弱,她会学习,男主解救她的过程她都看在眼里,杀人,杀掉坏人,见血,可以阻止坏人,解救自己。所以,她用剃刀杀了州长,安静的吃晚餐,再也不数数了。她的表情和台词也变了会微笑了,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男主和女主的行为有个区别,男主始终是在帮助别人帮不了自己,女主先帮了自己,还有余力去安慰男主。

男主最终获得救赎,可能也在于不断坚持救人,做正确的事情,救了那么多人,终于等到了一个心理能量强大的,既可以救自己又可以救别人。多少次,他想自杀,用刀比划,想卧轨,母亲死了想一起陪葬,都没死,他也很坚强,坚强到救了女孩一次,又去救了一次。

抑郁症要工作,要挣扎,不管挣扎的姿势多难看,都要不停的挣扎,不能死,工作也要尽量做到漂亮。

有非常之能,坚持,成非常之事,成不了非常之事,也能救自己。

 4 ) 本届最佳 | 聊聊电影所要表达的思考

一部充满杀戮的电影竟然在文艺的戛纳电影节中斩获奖项,靠的肯定不是鲜血,枪支,也不会是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大叔+萝莉搭档。黑人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劳作,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辜的女孩在政治操作下被随意贩卖,在充满年代感的音乐中,故事实际上通过主人公杀手乔的挣扎与追索聚焦了美利坚等西方国家的种族问题,在连接古今,呼应历史中,深刻揭露了充满罪恶的殖民主义。

影片在一开头就含蓄地向人们揭露了美国血腥的建国史。正如杀手乔将女孩辛迪的东西统统销毁一样,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白人殖民主义者正是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对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来夺得这片土地。

在被白人杀手乔烧毁的照片上,女孩无论是肤色长相,还是发型装扮,都具有浓浓的印第安风味。

图为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图片源自INS@nativeamericanspirit

而自问自答的旁白继续载着故事在历史中缓缓前行。

“番茄放进冰箱,香蕉放进水果盘,我有时也买菜,总是先买番茄,毫无疑问的。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人们会这样做,番茄的价格也是一部分原因。我认为他们的产出更好一些,但这只能种在庭院里,你想吃的时候就去摘下,如果你一年到头都想吃番茄,你就要来回不停地奔波。”

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讨论水果,实际上是用香蕉指代印第安人,用番茄指代黑人。它道出了在劳动力的选择上,后者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性价比的事实,黑人的购买成本更低,产生的利润也更高。于是,在美国成立之初,不同于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的种植园里,农场主通过黑奴贸易来获取劳动力,发展经济。

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方就像电影这样分居街道的两端,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另一边则是地主气息浓郁的小社区。

在落后的种植园里,人们可以想到的所有繁重的劳动,黑人都会被要求去做。但凡有一丁点偷懒,他们就会遭到毒打,直到被打到不能动弹。

惨无人道的屠杀,持续不断的抓捕,他们被涂上黄油,卖身为奴,历经九死一生,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男孩被奴隶主逼迫着,不分昼夜地从事农业生产,女孩则供消遣取乐,甚至被逼着沦为制造劳动力的生育机器。

在杀手乔的记忆中,惨遭父亲虐待的母亲无助地躺在桌子底下,在看不见的角落中,犹如一道餐点般供恶人任意享用。

尖锐的叉子带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垂悬在她的头上,无数坚硬的勺子则像无数坚硬的生殖器遍布在她身下,她默默承受着,眼泪和着鲜血,就像个受尽凌辱的黑奴。

被回忆折磨着的杀手乔就像是一个患有战后创伤综合征的雇佣兵,他将未来如一页纸般撕毁,执意停留在过去的情节里。

那些断裂的记忆碎片既承载着惨无人道的家庭暴力,也借着“父亲”之手,述说着白人殖民主义者对有色人种犯下的滔天罪行。

终于,当杀手乔再次受雇,前往解救议员受困的女儿时,暴怒的乔在黑白的画面中冲破一道道关卡,号称解放黑奴的南北战役以这样含蓄的方式再次打响了。

可以看到,故事最后,当乔终于救出了女孩时,女孩披着“黑衣”坐在车上,影片还安排了一处特写,当乔拿着加油枪给车子加油时,手表显示时间为4点9分,含蓄地再现了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的胜利。

但南北战争真的解放了黑人吗?

我们可以看到,杀手乔的第一次解救行动几乎是失败的,所带来的后果极其血腥,极其惨重:女孩被掳,议员跳楼,母亲被杀,朋友被砍,雇佣兵在械斗中一个接一个中枪倒下,浑身是血,手拉着手痛苦地步入死亡。

要平等,不要压迫

正如前面所说,北方的资本家也想要随时随地吃到番茄,南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打通市场,共享劳动力的战役。从始至终,无论是等待解放的黑人,还是参与斗争的白人,都只是这场阴谋的棋子而已。殖民主义造成的伤害不止针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美国的普通白人民众也深受其害。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黑人等有色人种,还是白人,都在殖民主义当权者编织的谎言中,拼死抗争,表面上是在民主与自由的号召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战,实则是在欲望与阴谋的欺瞒中,无限迎合,不断用自己的鲜血与身体为他们的晋升与压迫铺路。

而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着的青少年,她们起初或许会像杀手乔那样哭泣,整日活在痛苦之中,但侵害与掠夺就在眼前,在这片土地上重复上演,年纪越大,越变本加厉。于是,暴虐最终割开了她们的外皮,占领了她们的内心。

可以看到,那些得到政府官员“精心呵护照顾”的女孩子们早已对外界失去了感知能力,在愉快的背景音乐下,她们不紧不慢地从卧室走出,又不紧不慢地从死人身旁经过,看杀手乔砍一个人就像在看他砍一块木头,看满地的鲜血与尸体就像看扔在路边的垃圾,甚至,直接拿杀人的工具当吃饭的工具,就着鲜血,慢条斯理地享用马铃薯与豌豆。

要团结,不要分裂

餐厅中,杀手乔与小女孩相对而坐,像个普通顾客一样,平等地享受这个国家提供的服务。他们分别穿着白衬衫与黑西装,既是在性别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男人与女人,也代表着从种族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白人与黑人。

在干翻了邪恶的当权者后,影片又回到杀手乔与小女孩的关系上,通过一场鲜血四溅的决裂来表达对底层人民团结一致的呼吁。

当乔像询问自己的家人一样询问小女孩今后的打算时,我们看到,在悲剧的版本中,她一脸茫然,并最终离开了他,让主角乔所做的一切努力瞬间化为灰烬。

她一言不发地离开,没有丝毫重获新生的喜悦,愤怒而决绝,如一缕拒绝投胎转世的冤魂般,始终带着怒气与不甘独自游荡。

于是,那些渴望得到原谅的,还对这个国家抱有希望的人只能像杀手乔一样,在无休止的压迫与被压迫中备受煎熬,又在无休止的孤独与绝望中离开人世。

而当最后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死去,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终将被无知无畏的黄油笑话与沾满鲜血的账单包围,在家破人亡中,被一帮吃人的怪物彻底占领。

我是乔一,欢迎关注公众号《乔一的影评》,一起感受电影的魅力。

 5 ) 极度诗意化的技术和细节处理大大提升了影片质量

带着 Taxi Driver 的外壳、《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内核、还有《飓风营救》见神杀神见鬼杀鬼的暴力,但这些都掩盖不了 Lynne Ramsay 所赋予《你从未在此》原著小说所没有的独特诗意。

你可能无法欣赏和认同这位英国女导演的作品风格,但你无法否认,她特立独行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情感内核和罕见的成熟度。

《你从未在此》像是一曲完成度极高、高手强强联手的交响乐,导演、配乐、剪辑、表演各方面在各自领域表现得无可挑剔之余,亦不会喧宾夺主影响叙事。

距离 Lynne Ramsay 上一部作品《凯文怎么了》,已经过去了 6 年,《你从未在此》是她导演生涯的第 4 部作品,讲述了一个有严重精神障碍、有极强烈自杀倾向的合约杀手 Joe

极度依赖音效、配乐和剪辑的 Ramsay 并没有放弃叙事,而是借助了这些电影手段打造了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尤其钟爱文学改编)。

而她确实是成功了,无论是《凯文怎么了》中的惊悚,还是《捕鼠者》的反衬效果,都相当令人惊艳,更别提那些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捕捉。

有很多人会觉得不长的 90 分钟里,《你从未在此》暴力镜头过多,故事来得太过于简单,甚至连整个连环杀戮背后的阴谋,也只是通过一个将死的 FBI 探员之口说出来。

Lynne Ramsay 的本意就不在于要讲述一个“飓风营救”的故事,对 hitman 【杀手】的关注点落在了 man 【人】上而不在于 hit【杀】,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闪回、那么多的饱含情绪的无谓镜头。

如果仅仅讲述一个杀手拯救萝莉的故事,我们就没有机会看到那些诗性十足的情节,也听不到那些过度忧伤的老歌曲了。

比如 Joe 躺在自家地板上、和被自己枪杀的 FBI 专员跟着电台轻声唱起 I've Never Been to Me,楼上躺着被杀的母亲。

又比如在监视录像的黑白镜头的不断切换,Joe 将保安、将那些在装修甚好的房间内侵犯未成年少女的官员权贵们一个接一个地用铁锤杀死,背后响起的是 Angel Baby 【天使宝贝】。

Joe 在湖中水葬母亲,是整个影片当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情节。他面无表情地包起被枪杀的母亲,驾车去到湖边,拾起大大小小的碎石,装进包裹着母亲的塑胶袋中,同时也装进自己的西装口袋和裤袋之中。他想跟着母亲一并死去,母亲的银丝发梢的特写、阳光在水底的透射,还有 Joe 放任下沉的身体,都似乎马上结束在湖水波动的声音之中。

而最后的枪杀臆想,又是来得那样的突然和震撼,沾满鲜血的顾客和服务生若无其事地继续自己的活儿,一如主题,你从未在此

终归,Ramsay 是给了 Joe 一个生存下去的希望,毕竟,正如 Nina 所说的:IT'S A BEAUTIFUL DAY.

Joe Bini (和影片里的主角同名 lol)的剪辑在这里就显得尤其重要。

Joe (主角)的三段往事,童年的家庭暴力、参战和 FBI 工作所带来的冲击,短短的几个画面行云流水地穿插在整个营救行动上,与实际场景的相互交织几乎融为一体,将观众完全带进了 Joe 极度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之中,所有人的观影状态和 Joe 一样,由始至终处在分裂和拉锯之间摇摆不定。

凤凰男Joaquin Phoenix 继续稳定保持他的高水准发挥,能够随角色不同爆发出整容般表演实力的,不再是 Daniel Day-Lewis 的专属形容词。

现在说起 Joaquin Phoenix,已经甚少有人提起他是 River Phoenix 【《我自己的爱达荷》、《伴我同行》】的弟弟;没有任何社交账号、极少在娱乐媒体曝光的他,却持续不断地向观众交出一部又一部见证实力飞跃的作品,2005 年《与歌同行》、2012 年《大师》、2013 年《她》、2014 年《性本恶》,还有上一年首映的本片。

2018 年计划上映的竟然有 4 部作品,包括 Les Frères Sisters、《远方的星》(Casey Affleck 导演)、《别担心,他不会走远的》、《抹大拉的玛丽亚》。可怕。

Paul Thomas Anderson 两部大受好评的重量级作品都没给 Joaquin 带来应有的荣誉,这个沉默寡言的男人这次终于凭借《你从未在此》拿下了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

他在此片里扮演的合约杀手 Joe 和他本人一样惜字如金,整个片子台词加起来都填不满一个小词卡,大部分配角的台词都比他要多。但对一个优秀的演员来说,说话只占了表演很小的一部分。

随着剧情的推进,Joaquin 看似毫无表情的脸上,不断调整着眼神、眉毛的变化、嘴唇的动作,甚至那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呼吸声,都在一刀一笔地雕塑着这个有着童年阴影、还饱受 PTSD 创伤的退伍军人和前 FBI 警员,一个还和自己年老的母亲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中年大叔。

今年大概是 Jonny Greenwood 小粉丝幸福感爆灯的一年,早前他和 Paul Thomas Anderson 合作的《魅影缝匠》原声带(拿了奥斯卡提名)还没有听腻,这次又带着《你从未如此》凶猛杀来。

配合着导演的迷幻的诗性叙事风格,Greenwood 在《你从未在此》里的配乐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层次感,比起同期的《魅影缝匠》要更为成熟和出色。

Sandy's Necklace 弥漫着 David Lynch 电影风格的诡异、Nausea 透着浓浓的《亡命驾驶》不确定性、而 Hammer & Tape 中那不规则的节奏点又和《大师》如出一撤,YWNRH 长长的弦乐演奏让人不禁想起《血色将至》之余又感受着强烈的神秘张力。

极其迷幻的配乐贯穿了整个影片的 90 分钟,为《你从未在此》创造了一个立体的浸淫式观影感受,也为作品盖上了最后一层的华丽外衣。

 6 ) 拒绝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梦里才会有的那种竭力想要看清却总是失焦的无望。我没有被代入,每当我要开始共情的时候,短促的闪回和迅速的剪辑拉住我说算了吧,你只是个过于热心的旁观者。 和连表情都吝惜的女孩一样,影片的叙事剪辑在拒绝我,拒绝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从未在此。他们也像电影的最后一幕表现的那样,好像从未来过。

 短评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个杀手不太瘦。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1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很差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16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斯科塞斯式的内心戏和雷乃式的碎片意识流诡异地结合在这一迷迷糊糊的作品中,而成果几乎均由Jonny Greenwood的音乐带来,视觉上的张力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带劲,后坐力几乎没有,不过作品对人脸的回避或凝视之间的平衡非常有意思。

18分钟前
  • TWY
  • 还行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1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20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和《血观音》毛病一样,所谓视听,全是视奸

2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很欣赏对每个镜头精心构建与剪辑组接中传递出的充满纤细力量的电影感,视听更是通过狠抓“声之形”做得精准且赏心悦目,也能理解通过这些来塑造人物心理和表达出各事物“临界点”之感。但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大概这也是无法更好的临界点。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片没做完就在戛纳放了,还是第一次见,连着两晚看的都是惊悚片...这部视听技法也很纯熟,开场就是一连串密不透风的大特写,配着密集鼓点般的配乐,很带劲。除小女孩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演了尸体,简单粗暴的血腥展示,尸横遍野的现场还总放着悠扬的音乐。杰昆这一身肥膘快认不出了。剧情还是不太吸引我吧

2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3.5 优点多集中于影像风格,但是这种用音乐来营造人物“永远在行进”的手法比《好时光》弱了点,不断插入的用来表现精神状态的闪回处理得不够圆融因此显得突兀。为何近年来重影像视听而轻文本叙事的电影愈来愈多,这莫非是未来将持续的电影趋势吗?不少处让我想到科恩,有些“诡异”,但看过就忘。

30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3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控确实令人惊艳,开场的摄影和机位调度就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从视听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纯粹技术语言的胜利。但在形式感玩得飞起的前提之下,影片的文本层面就显得乏善可陈,剪辑的凌乱让本就乏善可陈的剧本显得更加叙事节奏失控和摇摆,配乐和摄影倒是蛮出彩的

33分钟前
  • 搬砖侠
  • 还行

戛纳版只有80分钟出头,不知什么情况。影片有点隐隐约约的《出租车司机》,反正是《怒火救援》式的剧情如果让主角患上创伤后遗症加童年阴影之后,也是这个状态。更深入探索角色,并让他陷入精神的混乱,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吧。有特别酷的地方,也有很矫情的地方。配乐很赞,菲尼克斯壮成一头熊。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38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4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Mighty Joe, Helpless Joe. Sleepwalking Joe, Endless Joe.

47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推荐

一部具备后摇情绪的电影,简洁,少话,暴力却克制暴力场面,血腥却不展示血腥过程,一点点释放能量,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除了剧情稍显简单,光影声色俱佳,好看,好听,杰昆·菲尼克斯演出了丛林野兽一般的孤独。

5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5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